昨天半夜倚在床头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搁在平时,我是不大翻这种私人性很强的书的 。但是没办法,身在外地,无书可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书店,里面除了满屋子的中小学生习题集就是成语故事小王子,仅有的几本比较合适的书,在《寂静的春天》和《我们仨》之间稍稍犹豫了一下,最终选了杨绛先生的书。
可能是因为书比较薄,深蓝色的极简装帧风也比较顺目,但付钱却付得不那么顺心。或许精明的老板从口音里发觉我是外地人,所以本来盗版的书卖给我比正版的还贵。没有还价,因为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所以对书没太多要求,能有印着字的纸放在手上摸上一摸也是一种平静的享受。
这种感觉,也许抽烟的人更能体会,已经去世多年的太祖也许更是透彻。忘了是哪本书里看到,说是太祖晚年因病重不得不遵从医生的嘱咐戒烟,但跟了一辈子的东西突然被撤走总是不习惯。所以他读书听报的时候总把烟卷放在手边,心痒,就放在鼻头闻一闻,然后放下。
在我的想象中,太祖转动烟卷的时候,眼神一定很平静,那是日夕相伴东老朋友陪在身边才能带来的平静。尤其是在经过了各种风波之后,与他同生共死的老朋友们一个个走的走,去的去。能够让他真正放心的东西不多了,烟卷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其实是漏洞百出的脆弱,需要的东西格外微不足道。对它们的要求就更加宽容,甚至不需要说话,也无需交流,仅仅存在,就是一种安慰。
书对于我大概也是这样,或许《我们仨》对于杨绛先生也是这样。尽管杨绛写这书的时候,相亲相爱的三个人只剩下孤孤单单她一个,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一个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我们仨》这本书的文字就和他们的家一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这平平淡淡却很充实,用她本人的话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记得在《红楼梦》里面,薛宝钗咏海棠的诗中有一句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很多时候,花的艳丽与否并不全然决定于花的色彩,还需要有一个淡如素缟的底子。如果眼睛里没有这样的底子,你是不知道那朵花是多么艳丽的。
在杨绛先生的眼中,也许那没有虚度的此生,就是薛宝钗嘴里的海棠,而“我们仨”就是那淡到极处的底子。
唉,人的一生究竟会遇见又错过多少人呢?在这些滚滚流去的人潮里,都是他们和你们,又有几人可以让自己心甘情愿地用“我们”来相称?
合上书的时候,已经凌晨2点多,读完最后的几句话,默默抽了一根烟。我想这本书真正的读者也许只是杨绛先生自己,也许还有地下的钱钟书和她的女儿。也许这本来就不是一本书,而是她弥留之际所做的一场梦。
等梦做完了,这疲倦的人似乎可以永远地休息了。没有孤单,也无需害怕,一个要回家的人,怎么会害怕呢?
网友评论
时间多么无情,偏偏又要挤出来去回忆
《寂静的春天》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