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宗教、信仰和风险共担
第15章 他们提到宗教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一、宗教的不同含义
1. 不同的人在说到“宗教”的时候,很少指的是相同的意思,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早期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宗教就是法律。“Din”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法律,而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宗教。对于早期犹太人来说,宗教是部落事务;对于早期穆斯林来说,宗教是共同价值;对于罗马人来说,宗教是社交活动、典礼仪式和节日狂欢。
2. 如今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宗教已经变成了不包括法律的民族文化圈,对于很多犹太人来说,宗教其实是一个国家概念。
3. 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黎巴嫩,宗教在和平时期意味着一件事,而在战争时期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件事。
二、信仰
1. 选择某种信仰就是选择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信仰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论。
2. 有些信仰是装饰性的,有些信仰是功利性的(帮助人们解决生存问题),而有些信仰仅仅是纸面上的。
3. 自由主义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仰,其核心就是个人服从于法律而不是服从于权威。其实自由主义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信仰的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自由主义是一种运动,他们即使没有自己的政党,也仍然可以作为其他政党内部的自由主义派而存在。
三、我的思考
1.为什么涉及信仰问题时,要尽量避免给人贴标签?
选择某种信仰就是选择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信仰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论。有些信仰是装饰性的,有些信仰是功利性的(帮助人们解决生存问题),而有些信仰仅仅是纸面上的。另外,不同的人在说到“宗教”的时候,很少指的是相同的意思,因此涉及信仰问题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给人贴标签。不要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看作同一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之间也有共性。
2. 如何不要让自己陷入到对某一类抽象词语的讨论中(比如自由主义者)而起而行?
对抽象词语的讨论中,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少说多做,避免陷入无端的争论而浪费时间。
3.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数学家从对象和关系(精确来讲是定义和映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法学家和法律思想家从构造的角度考虑问题,逻辑学家用抽象的运算符号考虑问题,而愚蠢的人……则用语言思考问题。
第16章 信仰是一种“风险共担”
一、神不喜欢廉价信号
1. 在东地中海的异教信徒(希腊–闪族)认为,不向神献祭就不是虔诚的信徒。他们认为神不会接受廉价的空谈。
2. 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礼拜场所的焦点,也就是主教站立的地方,代表了对信仰这场“风险共担”的承诺、投入和担当。没有献祭的信仰在历史上是很新的,曾经的祭品就是明确的证据。
3. 信仰的力量并非来自神“显灵”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而是取决于信众基于信仰的鼓舞而在其自身的“风险共担”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二、我的思考
1.为什么说亲身践行某种宗教原则(而不是什么都信但啥也没做)的人其实让人尊敬?
因为其亲身践行“风险共担”原则,付出与收获对等,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行为。
2.请问,你为你相信的、热爱的、执着的东西付出了什么?
我为自己热爱的人付出了爱和陪伴,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付出了青春。
3.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没有奉献的爱就是偷盗。
第17章 教皇是无神论者吗?
一、教徒表面虔诚
1. 教皇和罗马皇帝都是先寻求医生治疗,再求助于神,这个顺序一贯如此。事实上,如果有人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反而会被视为疯狂之举。这样做会违背天主教会的教义,因为这会被视为自愿死亡,这是被禁止的。
2. 大多数基督徒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民主、寡头或者军事独裁(这些都是异教徒的政治体制)。基督徒们并不寻求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可以说,基督徒们在重大事情的决策方面和无神论者并无二致。
3. 所以,一个人究竟是神的信徒还是无神论者的主要依据是二者的行为,而不是他声称的信仰或者其他装饰性的事物和象征性的标签,这些都不重要。有些人口头上是虔诚的信徒(大多数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行为上却和无神论者相近。
4. 我没有发现有谁在言行上都是严格的无神论者,没有人会完全摒弃仪式,不敬畏死者,也不迷信(例如,相信经济学,或相信强大国家及其机构的神奇力量)。
二、我的思考
1.为什么要从一个人行为而不是言语来判断一个人?(教皇可能是无神论者)
教皇生病时,先寻求医生治疗,而不是先通过祈祷求助于神,说明其可能是无神论者。很多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所以要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
2.如果你在定投人生课堂群,但却没有践行定投人生课堂价值观,你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吗?
定投人生课堂需要长期投入而不是短期的见好就收,如果做不到长期定投,短期不断进出,则有违长期主义者的价值观。
3.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一个人究竟是神的信徒还是无神论者的主要依据是二者的行为,而不是他声称的信仰或者其他装饰性的事物和象征性的标签,这些都不重要。我没有发现有谁在言行上都是严格的无神论者,没有人会完全摒弃仪式,不敬畏死者,也不迷信(例如,相信经济学,或相信强大国家及其机构的神奇力量)。
对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或国家进步的力量,如果一个组织执行坚定的信仰,那么其步伐将不可阻挡,其前途也不可限量。
第八卷 风险和理性
第18章 如何对理性保持理性
一、对“信仰”的理解
1. 当我们考虑宗教问题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古代迷信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发挥什么作用,而不是把关注点仅仅局限在“信仰”这个概念上,更不要把信仰严格地定义在认识论的范畴内。
2. 从科学角度来看,信仰就是其字面上的意思,无关对错,亦无其他隐喻。在现实生活中,信仰是做事的方法,而非最终的结果。
二、扭曲
1. 我们的视觉器官会犯错——扭曲,为了让我们能精确地采取行动,补偿这种扭曲就是必需的。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师会故意把庙宇殿堂里的柱子向内倾斜,以便给我们留下柱子是直的印象。
2. 扭曲同样也存在于信仰领域。正如视觉欺骗能够改善人的视觉感受,某种程度的“欺骗”也能提升人们的假期体验,比如引导人们相信圣诞老人只会使他们更幸福,而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3.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有迷信并非不理性。没有人会把一项无害的行为斥为非理性,当然,对迷信的潜在伤害要及时探知。
4. 有时候,人们只能用扭曲事实的夸张方法来描述某些尾部风险,否则他将无法生存。先有生存,然后才有真理和科学。
三、显示偏好
1. 显示偏好的理论说了以下内容:只通过询问的手段,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人们真正在想些什么,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2. 重要的是观察他们花钱买了什么,而不是问他们对某商品怎么“想”,因为你会得到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这个道理讲的就是“风险共担”。
3. 当问题停留在思考层面的时候,思考过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这样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如果某些错误的代价较小,主动去犯这些错误反而是理性的做法,因为错误会给你带来新的发现。换句话说,面临一个危险时,修正偏差比缩小方差容易得多。
四、宗教为何存在
1. 宗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建立尾部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管控风险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宗教仪轨和教义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传授和执行,这样就能帮助部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2. 迷信可能有风险管理的作用,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一定拥有宝贵的生存技巧。我们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重复那些幸存者做过的事情,不会降低你自己的生存机会。
3. 那些由唯科学主义者大力提倡的理性,在信仰领域并无明确的定义。我们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讨论哪些人的信仰是不理性的,理性只涉及一个人的行为。
五、林迪怎么说“理性”
1. 尽管“合理”和“理性”这些词古代就有,但这些词在古代的意思主要是指“小心谨慎”或“温良自制”,现代意义上的“理性”和“理性决策”诞生于马克斯·韦伯之后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作品,形成于启蒙运动以后那段狂飙突进的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掌握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且他们假定世界没有随机性,即便有,也可以被视作一个结构十分简单的装置,他们还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
2. 唯一能够在实践中用数学方法严格定义的“理性”是:奉之则生。如果人们相信并遵循某个信念,并在此后的随机性考验中存活了下来,那么这个信念(及其对它的遵奉)就是理性的。因此,任何妨碍个人、集体和部落生存的东西都是不理性的。迷信当中的预防性原则,恰恰是理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3. 许多华丽的装饰并非就是肤浅的东西,可能恰恰相反,这些事物具有我们不了解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求助于最伟大的统计学家——时间,它会给你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生存函数。
4. 理性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因素,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帮助生存,避免毁灭。
5. 林迪效应能帮我们看得更清楚:事情的发生未必都是有起因的,但事物能幸存下来必定是有原因的。理性就是风险管理。
六、我的思考
1.为什么用信仰去评判一个人是非常愚蠢的?
装饰性的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后者将被付诸行动,要求人们承担风险。你愿意为一个事物承担多大的风险,揭示了你对该事物的信任程度。装饰性的信仰是廉价的“嘴炮”,因此不能只看一个人口头说的信仰,而是要看他是否付诸行动并承担风险。
2.为什么当某些错误代价很小,主动去犯错反而是理性的?
主动去犯这些错误反而是理性的做法,因为错误会给你带来新的发现。例如,许多药物都是意外被“发现”的。一个没有错误的世界就不会有盘尼西林、化疗……可能没有药物,甚至可能没有人类。
3.为什么我们不关心别人说什么,只关注他们做什么,以及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是更明智的?
只通过询问的手段,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人们真正在想些什么,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很多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所以要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你愿意为一个事物承担多大的风险,揭示了你对该事物的信任程度。
4.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理性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因素,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帮助生存,避免毁灭。
第19章 承担风险的逻辑
一、遍历性、爆仓与理性
1. 如果有一个随机过程,其过往的历史概率不能适用于其未来的情景,那么这个随机过程就不具有遍历性。
2. 一旦存在“爆仓”的可能性,那么成本收益分析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3. 站在信息论立场的索普、凯利和香农则认为,为了使某项投资策略实现遍历性并最终跟上指数的收益,代理人应当在盈利的时候采取激进策略追加投资,而在遭受损失的时候采取保守策略缩减投资,这个方法被称为“赌场盈利效应”。在实践中,这种方法是通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便于操作。阈值的概念并不复杂:盈利突破某一事先设定的阈值水平时,你就选择更加积极地下注;当你开始损失并跌破阈值时,你就减少下注金额,就好像有一个开关在控制你的下注金额一样。事实上,证券市场上几乎所有活下来的交易员都是这样做的。
二、重复风险
1. 不断地重复暴露在风险之中,无论多么小概率的危险,最终都会带来死亡。由此看来,人们对重复发生的低概率事件的担心并不是一种“偏执”,而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的。
2. 如果你在某次小概率的爆仓风险中得以幸存,继续重复这种行为,最终你爆仓的概率将会是100%。
3. 许多心理学论文的谬误在于,研究人员想当然地假设实验对象在实验之外不会遇到任何意外风险,而且永远不会。社会科学领域的“损失厌恶”理论构造得并不严谨,为验证该理论而做的许多实验都设计得很不科学。生活中充满了随机性的风险,而且都与“爆仓”风险有关,我们不能把这些因素和人的生活割裂开来,单独研究其针对某个事件的“损失厌恶”。
4. 心理学著作中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所谓的“心理账户”,我始终认为风险厌恶情绪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观察到的所谓“追涨杀跌”行动,其实是为了活下来以便将来实现投资回报的遍历性,人们只是想尽力避免财务自杀,从而对尾部风险采取了特定的预防措施。
三、对待风险的逻辑
1. 沃伦·巴菲特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依靠复杂的成本收益分析赚来的,恰恰相反,巴菲特只是建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体系,只有通过筛选的项目他才进行投资。他曾经说过,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几乎对所有投资机会说“不”。
2. 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必须习惯于对尾部风险说“不”。许多方法都可以赚钱,且完全不必触发尾部风险,完全不必使用那种会导致系统脆弱性和未知风险的复杂方法。
3. 在有些情况下风险对我们更有利,比如,我们可以承担大量非尾部风险,以享受尾部收益。小的伤害可能是有益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波动,但大的伤害,尤其是不可逆转的伤害则是我们始终要提防的风险。
4. 生活中的核心非对称性在于:如果一个策略有可能触发爆仓风险,那么无论多么大的收益都得不偿失。
四、我的思考
1.何为遍历性?
在电力运行、机械加工、大规模的劳动组织等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不管系统的初始状态如何,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系统就会处于统计平衡状态(Statistical Equilibrium),这种情况就是数学中所谓的遍历性问题。动态的平等就是要重建遍历性,从而使得概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可以相互替代。只要时间足够长,遍历性就能让许多与概率分布和理性决策相关的重要的心理学实验结果都失效。如果有一个随机过程,其过往的历史概率不能适用于其未来的情景,那么这个随机过程就不具有遍历性。
2.为什么说没有风险共担,就一事无成?
只有亲身践行“风险共担”原则,才能实现付出与收获对等。享有自由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这是“风险共担”的真谛——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在有些情况下风险对我们更有利,比如,我们可以承担大量非尾部风险,以享受尾部收益。
3.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生活中的核心非对称性在于:如果一个策略有可能触发爆仓风险,那么无论多么大的收益都得不偿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