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被某一种习惯支配着的。
比如,爱吃甜食。比如,不睡午觉。比如,思维定势。这些都是习惯,一旦习惯了就不再问为什么。
习惯因人而异,藏在习惯里总能给人安全感。
有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新习惯扎根的平均时间大约是66天,但具体到某个人,花费的时间则从18天到254天不等。
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大概要数“21天养成一个习惯”了。这也是很多打卡平台、圈子、群等设置打卡周期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有设置100天为打卡周期的,周期越长,圆满完成的难度越大。
但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督促人到点儿就做某件事情。这时,就变成一种“下意识”和“自动驾驶”了。
思维定势更是如此,那是思维模式的后台自动运行。
人在某种类似情形下的应激反应,大都是思维定势的结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是思维定势的生动写照。
如果保持足够的觉知,就可以逐渐不再害怕某种情境,不再在某种刺激下发怒,不再把某种场景当作自己的“死穴”,就可以完成一定程度的自我突破,甚至自我迭代。
钱旭红先生说,经典力学思维下,人们会认为“地球有你没你一个样”,但在量子思维的范畴里,“世界因你而不同”才是正确的看法。
思维定势的扭转和颠覆,大概是人所有改变的前提。
就拿“早睡”这回事来说,很多人观念里知道这是对的,可就是做不到,只是因为潜意识的运行程序是“那是别人的事,我这里有更多比睡觉更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把什么事都处理完才能睡”,这就注定无法早睡。
再拿“早起”来说,普遍观念里有“早起意味着辛苦,能睡懒觉代表时间自由和幸福”这种底层认知,也羡慕能早起且能很好管理时间的人,可宁愿躲在睡懒觉的舒适感里不愿出来。
这样看,要想把晚睡晚起的习惯改为早睡早起,就得先从头脑中清除往常的认知,把睡觉放在优先级,早上醒来即起,不再把早上的宝贵时间让给梦境。
开始的一段时间需要强制自己改变,养成习惯后,尝到神清气爽的甜头时,身体和心理都有所补偿,就容易良性循环了。
如果说,人终究是被习惯操纵的动物,有意识地主动觉知自己的习惯,适时改变习惯,利用习惯,让自身在习惯的惯性下运转良好,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