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23日,浙江余姚县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了一位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基层公务员,余秋雨的童年一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生活很简单,却也有很多童真童趣。
在很小的时候余秋雨就非常的喜欢读书,经常挨饿也要走很远的路去当地图书馆看书。从小就喜欢阅读培养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的品质,同时也为此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余秋雨4岁的时候,乡村小学图书馆中有几十本童话故事书和民间故事。但是借这些书看是有要求的,必须要写100个毛笔字,才能借书一本。为了能够借到书,余秋雨在不知多少个早上傍晚,用一撇一画的笔墨换来了这些书。
幸运的是,余秋雨引以为傲的毛笔字,就是因为小时候,为了换取看的书所写的毛笔字打下的基础。余秋雨曾经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说:“就算在今天的社会,我对任何一本书都是非常友好的,这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习惯。”
时间流逝就那么一瞬间,随着人生的改变,余秋雨认为,读书就像人一样,当你过度的丰满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减减肥,为自己的文化做减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书籍,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认知。
余秋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三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在祖国大地行走,历经沧桑写下了《文化苦旅》散文集。开创了新的文化体系,成为了几代人的文化启蒙好物。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走遍全球各地古文明重要遗址和欧洲几百个城市,在希腊雅典,接待他的学者告诉余秋雨,老子的《道德经》是最顶级的哲学家,走遍全球让余秋雨先生可以从中外视角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世界。
十几年前,余秋雨先生,应联合国总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邀请演讲讲解中国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反响。
现在。余秋雨先生年逾古稀,但是还是没有放弃写作。最近几年开始研究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懂的古代文本,比如道教的《周易》、《道德经》,还有佛教的《金刚经》、《坛经》等。这些经典著作,如果没有别人来解释,我想一般人是读不懂的。
余秋雨先生就是为了把这些艰涩难懂的,古代著作,用我们现代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呈现出来,让我们当代的人更好的理解,其中《老子通释》这本就是现在就已经出版的解释《道德经》的作品。
余秋雨先生说:《老子》今译这个事,我准备了足足30年,不管是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在国外考察上对外国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都感受到老子的重要性,而且这是起点也是终点。
余秋雨先生说:在世界图书馆馆长的会议上,他告诉各国同行,其实在中国最早的馆长,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那时候的老子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当然也是全世界最老,有名有姓有著作的馆长。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我想全中国人都知道,就这么一句开篇就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那么要怎么来理解这一句呢?
这句话在北宋以前就有着很多不同的诠释,主要有三种:
01、道如果可以说得明白,那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是占据了主流的,从战国时期末尾的韩非。到西汉时期的严遵、东汉时期的河上公、曹魏时期的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等,这些人都是主张到是不可以说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02、 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不是人世间一般的道。
唐朝时期李荣就说:道者,虚极之理……是可以说出来的,才知道,只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非常道,不是人世间寻常的道。同时把“常道”解释为很平常的道,认为老子的道不是寻常的道。
无独有偶,司马光的诠释也是很接近这第二种的,司马光说:“耳世俗之谈道者,皆日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之所谓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常人之所谓道,凝滞于物。”
司马光和李荣都是主张道是可以说出来的,都没有从本意上诠释“常道”。
03、道可以言说,但是道不是永恒不变的。
唐玄宗是这样解释的:“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可道者就是由一生万物,都可以称道,所以说可道。”非常道解释为,不是一成不变的道,认为老子的道是随时都可以变换的。
那么余秋雨先生又是怎么诠释的呢?会不会让人一看就懂呢?下面揭晓答案咯!
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
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看完余秋雨先生的诠释,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呢?不会像其他人所以诠释的难懂。
《老子通释》这本就是余秋雨先生历经30载岁月,从生活出发,通篇有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诠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读懂。
的《老子通释》遵循的原则有三点:
01、基本都是跟原文意思一样,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
02、为了呼应老子原文的哲理,用现代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记录。
03、用现代化的哲理来诠释内容,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轻松就能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位世界级老子的代表作品,也是东方智慧的源头,也被称为“万经之万|”,他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陪着无数的人走出了困住自己的瓶颈,同时也被称为“人生宝典”。
曾经曾国藩在他人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就是靠研读《道德经》,出了人生的困境,最终走向了成功。
白岩松也在中年危机的时候,深刻的研读了《道德经》,学习了其中的智慧,感悟了人生,从而走出了困境。
《道德经》用逆向思维观察人生和社会,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生活琐事,更好的解决问题,其中的方法和价值往往就是能让人兴奋,从而让你有一个更好的全新的格局。
不管你是现在生活在困境中,还是面对危机,就算是时代的转型升级,都可以在《道德经》中得到启发和提高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