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说了定义工作这部分内容,清晰的定义是高绩效完成的前提。
在我之前的工作单位(500外企)中,对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打分,两个维度分别是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这两个维度上分别可以确定级别为above target、at target和below target,使用这种划分,可以将两个维度划分九宫格进行打分。
在情境领导中,对被领导者的状态进行诊断时,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识别:
意愿和能力。
这两种维度的划分方式,细细思索,其实是有一定关系的。意愿积极正向表现在工作中即是行为正向,而正向的能力最终在工作中的展示形式也是工作成果丰富,但结果维度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还需要在过程中客服困难,达成结果,而不仅仅是展示能力。而情境式领导将每个维度分为两个等级,界限更加清楚,灰度地带更少,中庸的可能性更小。
使用这两种维度主要可以将人员划分为四类:
R1. 无能力无意愿
R2. 无能力有意愿
R3. 有能力无意愿
R4. 有能力有意愿
其实乍一看这种划分,我们在头脑中可以将其与具体的人对应出来。这种主观意识让我们把这种定位与人本身相关,但其实这种状态诊断不仅仅对人,还要对事儿,结合上下文看场景。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可能做工作职责内的人事情是R1;但是如果你要他组织一件集体活动,他上学期间有丰富的学生会活动经验的话,这时他就会很成为R4。而经验丰富又能干待提拔的老同志,原本是R4,如果给他交代一件新型任务,他不擅长和不愿意,反而会变成R1。
所以,我们在诊断状态时,务必对人对事,不用固定思维,而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