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已经很久很久了,或者说,读的也没有多久。
小时候,渴望读书。但是家长总是说,小孩子,学习是主要任务,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因此,我接触的书比较少。
后来长大一些,班级里开始流传青春小说,那时候无以慰藉空虚的心灵,因此常借来看。
初中离家求学,每个星期有20块钱零花钱,除去来回车费,我总是喜欢省下几块钱来买书。那时候生活费太少,而书比较贵,较为便宜的仍然是一些青春小说。于是,只能买些便宜而没有营养的小说。
不知什么时候,渐渐厌倦了此类小说,有时候将它们拿在手里,就觉得厌恶。浅显无聊的剧情,不思考就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以及糟糕的文笔,都让我觉得厌倦。现在想来,也许是看的小说太过相似庸俗了。
于是便放下了它们,本来就是想在其中寻找短暂又虚幻的快乐,当它们成为烦恼时,就无需再作茧自缚了。
初三那年,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候的我,不信亲情,不信爱情,不信友情,我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光明,没有希望,只有一望无际的黑暗与入眼即是的红色。那样的我,即使朋友意识到不对劲,拿小说来引诱我,我也不为所动。
我以为,我的人生就这样了,也许会在悲伤中度过余生,在我再也忍受不了时以最残忍的方式离去……
高中,换了新的环境,我本以为,我再也不会碰青春小说。可军训期间,实在无事可干,室友在校门口的书店里买了一本《十年一品温如言》,我被她们深夜的眼泪吸引,忍不住看了这本小说。
少年被揉碎了所有带着轻狂的骄傲,散落在卑微的尘土中,依然偏执地承担着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在家人与朋友的算计与背叛中,坚守着最后的自尊,这也许就是大人口中的长大……
也许人们都只是需要一个发泄点,不管绝望的情绪陪伴了多久,只要有了发泄点,便会一泻千里。
缺爱与渴望被爱,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感受。小说评论褒贬不一,但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写下的看似风轻云淡的语句,终于在深夜成为了我的发泄点。
看这本书,我废了两卷纸,眼睛肿了三天 但是却打开了我的心结。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了天空的颜色。
但对青春小说的看法,我并没有因为这本书而改变,只是深爱了《温言》。
这一个学期,我为了进入实验班再也没碰过小说了。进入实验班的前一个寒假,哥哥的一席话,让我知道原来我可以在更有营养的小说中寻找有营养的东西。
那一个学期,我开始改变自己看的书。最初买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然后又买了《围城》、《追风筝的人》、《边城》、《人间失格》等,还读了大冰的所有书。
读余秋雨的书,虽然其中有些言论不甚赞同,但他的书确实让我看开了很多,成为我新一时期压抑的救赎。
对青春网络小说的改观,主要是在高二时候,周围小女孩们一直说些网络小说,我自己就试着看了一些。最先看的是墨香的《魔道祖师》(陈情令的小说版),后来又被priest、淮上的小说吸引,不得不说,虽然有缺陷,但的确写的比较好,甚至可以说感同身受。
如果说,像余华等人的经典小说是教会我们现实的残酷,那么这些网络小说便是让我们在现实中得到治愈,毕竟有那么多人看,那么多人夸,那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它们能够流行也必有它们流行的意义。
像我们这么大正处于青春叛逆的人,大多数不被父母理解,并遭受着网络的荼毒与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拥有了其他年龄段无法理解的现实经历却还保存着少许的天真。网络小说正是用它们的治愈性,温暖着这群孤独的处于成人与未成年之间的大孩子们。
我这几年的读书生涯,可以用杂、乱、泛三字形容。不论是经典著作,还是流行文学;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幻想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国外文学,我都读过,也许很多书不是很理解,但是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朋友。
最后,借用一句喜欢的书中的话作结吧,希望未来,我会与我喜欢的书,一起走过未来的风风雨雨。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