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大文豪,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他就是个全才,从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笔者最近看过一篇出自高手笔下的文字,其将李白和苏轼做了多方面的比较,结论是,诸多方面,后者大大强于前者。
其实除了文字功底外,苏轼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宋时期的“食神”。
在饮食文化史里,作为百姓的你我,很习惯“猪肉”,“牛肉”,“鸡肉”,“狗肉”,“狐狸肉”之类的称谓,其指向简单,直接,明确,一般不会产生误解。这也是很早之前笔者第一次遇见“东坡肉”一词时感觉极其诧异,别扭的缘故。
“东坡肉”一词在此的指向显然是“名人美食”,作为苏轼独创的美食,其因其美味而流传至今,盖因其与历史名人的紧密联系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关注。这种美食与名人的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名人美食”。可以说,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道的享受,更是对历史文化和名人生活的一种体验和追溯。因此,可以说“东坡肉”作为“名人美食”的代表,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道理如此,这没问题。可于笔者,自打几十年前第一次识得此词,不善拐弯的脑子里便油然冒出民族英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来。没办法,每次都检讨自己的“特立独行”,没道理,可每每还是无从阻遏其拼命外冒。
的确,除了“东坡肉”外,你再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来如何?可寻觅得来?再就是,既然“东坡肉”系褒义,由一种赞美于其中,那“子瞻肉”、“和仲肉”,甚至“苏仙肉”、“坡仙肉”自然也没问题。可你见过?
作为文学家,苏轼当之无愧;作为吃货,苏东坡也是专业的,写下了许多关于吃吃喝喝的诗词。
“东坡肉”三字不触及还是不行。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这样说:苏东坡最喜欢吃猪肉,并且特别会吃猪肉。
从而苏东坡才能发明出东坡肉这道美食,苏东坡有多喜欢猪肉呢?
在上任至黄州时,苏东坡发现黄州的猪肉价贱如泥,于是挥笔写了一篇《猪肉颂》,原文是这样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大意是: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当然,对猪肉非常喜爱的苏东坡,对于鱼肉也很喜欢,为了让治下的百姓体会到鱼肉的鲜美,苏东坡亲自发明了东坡鱼,并且还非常得意地把如何做东坡鱼写进了诗里。当然,“东坡鱼”比“东坡肉”好听多了,也更合乎大部分的称谓习惯。或者说,“东坡肉”三字还是不合常规。再或者说,对“东坡肉”三字是很不待见,其对名人伟名的亵渎是很明显的,并非不喜其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