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可我却不敢苟同。小蓝个人认为,“优秀”是习惯的产物,而“优秀”绝非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延续,指日积月累所养成的一种第二天性。而优秀,并不是可以立刻实行并持续的确切存在的行为。优秀,是一种极其模糊、抽象、空泛的概念。一个人优秀与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一个人是否优秀,因情况而异,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主流文化。就好比,人民币与韩元都属于货币(钱),但人民币的使用无法在韩国普及,反之亦然,韩元的使用也无法在中国普及。两者无法流通的原因,是本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他国货币的不认同。同样是钱,在不同人眼里,却并非别无二致。同理,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人眼里,他(她)是否优秀亦未可知。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否定了心理创伤的存在。倘若真的有心理创伤的存在,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过人生浩劫后,变得更加顽强,更加不畏艰难;而有的人,则会被失意冲垮,一跌不振。这些战胜困阻,脱颖而出的人,成为了人们口中优秀的人。假如按照“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样的说法进行推论,那么这些在逆境中崭露头角的人,是因为坚持了优秀,所以优秀。这就好比在讲,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她)优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毋须赘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们通常只看得到圆月的皎洁,却看不到没有大气保护的月球被太阳直射的焦灼。优秀者,坚持了自己正确积极的行为,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将自己积累得优秀,方才使其可以成为佼佼者。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就好像有人告诉你“你需要一直努力。”同等于没说一样(详细可阅读请不要再告诉我“你需要努力了”。-简书)。一个人因何而被认为优秀?当隶属于同一个主流文化时,一个人的行为或成果,促使他(她)被认为优秀的那个人。
1530年,“论男孩的礼貌教育”(On Civility in Boys)行为手册被发布,这本书在当时的欧洲整整畅销了长达200年之久。本书的作者,人文运动创始人之一,德西德利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人普遍十分粗俗,礼仪手册中有大量篇幅撰写有关如何清除身体的异味:
不要在楼梯、走廊、衣柜和墙帏上撒尿和涂抹其他污秽。
不要在女士面前,或者在宫廷的门口和窗户前大小便。
不要在椅子上前后滑动,做出要排出气体的样子
不要用裸手在衣服下面触摸私处。
不要在别人小便或大便的时候打招呼。
不要在排出气体时发出噪声。
不要在其他人面前做大小便前解衣松带的准备,也不要在人前做大小便后系扣穿衣的动作。
当你在小旅馆里和别人同睡一张床的时候,不要紧挨着别人,不要把自己的腿放到别人的两腿中间。
如果你在床单上看见什么令人恶心的东西,不要告诉你的伙伴,不要指给他看,也不要举着发臭的东西让别人闻,说什么“我很想知道这东西到底有多臭”。
当大家读到这里,想必都会和我一样很惊讶不已。诚然,当我阅读到如此内容的礼貌教育行为手册时,感觉自己就好像在看一场笑话一样看待中世纪的欧洲社会。
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犹太裔德国社会学家,认为欧洲大众从野蛮粗俗逐步文明的过程,从11世纪或12世纪开始,到17世纪和18世纪结束(完成)。如果现在的大家生活在17,18世纪的欧洲社会,或许我们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的言行,就已经全然展现出一位社会上流的绅士或淑女该有的风度或雅致,被人们公认为是一位优秀的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自我们一出生便耳濡目染,促使其称为我们的习惯——第二天性。
意大利诗人,梅塔斯塔齐奥(Metastasio)曾说过:“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习惯,甚至包括德行本身。”一旦养成习惯,即使是天性悲观,消极的人,也可以变得乐观、积极。习惯使人改变。改变一个人的,不是优秀,而是他(她)的习惯。
成就人们的不是优秀,而是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Ps. 全文内容仅表达小蓝个人的所感所想。小蓝是这样想的,大家怎么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