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05篇。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20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则论语争议不少,非常难理解,前辈名家的注解也有很大不同。
杨伯峻先生【译文】孺悲来,要会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接待。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
李泽厚先生的译文更简洁——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传话的人出房后,孔子弹琴唱歌,让孺悲听见。
如果理解这则论语,各家给出了不同注解。
朱熹注解——孺悲,鲁人,尝学士丧礼于孔子。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而又使知其非以警教之也。程子曰:“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意思是借此警醒并教育他。
杨伯峻先生注解道——《孟子告子下》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孔子故意不接见孺悲,并且使他知道,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不屑之教也是一种教育。
李里先生注解的更通俗——不教而教谓之深教也。让你知道故意不见,你就要去想为什么不见,是自己什么做得不对,当你反思的时候,孔子表面没教诲你,其实已经在教诲你了,这就是不教之教,也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方法。圣人做事“无适也,无莫也”,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都是因材施教。
南怀瑾先生的注解有所不同——他认为这一段古人的注解,多半和朱熹先生的一样,认为这个人可能有哪一点为孔子看不惯,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不愿意见他,但是又明白地表示讨厌他,看不起他,所以等他出门的时候,故意唱起歌来,使他听见,知道孔子并没有生病。
南先生提出了不同认识——他认为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但要解释起来很费时间了。问题在孔子为什么要奏乐唱歌给他听呢?假如像古人解释那样为了使他知道自己没有生病,孔子在里面,说句话或叫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可以,何必奏乐唱歌呢?这问题来了。关键要结合上一则论语,就在“天何言哉!”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须要讨论,甚至是不可以言喻的。
南先生专门讲了我们中国文学中“闻木樨香否”的故事。木樨是桂花的一种。这是宋代文学家黄山谷的故事,他是学禅的,他老师就是宋代有名的晦堂禅师。
有一天,黄山谷站在老师的旁边,晦堂这位老和尚看他在身侧,摆一摆袖子,就径自往山门外走去。这时正是秋天,一路上桂花盛开,走了一阵以后,回过头来问黄山谷:“闻木樨香否?”黄山谷答道:“闻。”这时晦堂就瞪着眼睛告诉他:“二三子,吾无隐乎尔。”据说黄山谷因此恍然有所悟而入了道。禅宗大师们的教育方法,是不立文字不用言语的。
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孔子讲因材施教,皆因世间百态,人生万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