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索引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索引

作者: VET周培公 | 来源:发表于2021-03-14 00:14 被阅读0次

    俞吾金

    人物索引

    • 东德的理论家弗朗克·菲德勒
    • 康德
    • 费希特
    • 谢林
    • 黑格尔
    • 费尔巴哈
    • 莱布尼茨
    • 基佐先生

    著作索引

    • 俞吾金《让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阴影中走出来》,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1期
    • 俞吾金《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扔弃:兼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 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反思》,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 俞吾金《马克思本体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 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 冯契等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6)
    •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
    • 《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25)
    • 弗朗克·菲德勒《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求实出版社,1985年)
    • 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程》(1844)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马克思《神圣家族》(1844)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 《莱茵报》(1842-1843)
    • 《德法年鉴》(1844)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1),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 康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
    • 康德《实用人类学》
    • 费希特《人的使命》
    • 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与之相关联的对象的哲学探讨》
    •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3)
    • 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
    • 黑格尔《伦理体系》(1802-1803)
    • 黑格尔《实在哲学》(1803-1806)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807)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
    •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历史观念》
    •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 马克思《博士论文》(1840-1841)
    •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

    学派索引

    • 德国古典哲学
    • 马克思哲学
    • 黑格尔哲学
    • 近代西方哲学
    • 当代西方哲学
    • 黑格尔体系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 德国古典唯物主义
    • 德国资产阶级古典哲学
    •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
    •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
    • 政治经济学
    • 唯物辩证法
    • 历史唯物主义
    • 后德国古典哲学
    • 神学
    • 人类学
    • 人本主义
    • 亚里士多德哲学
    • 实践唯物主义

    摘要

    一、 人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德国古典哲学留下的基本的哲学遗产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解放全人类的学说。这就深刻启示我们,马克思一直把人的问题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的遗产之一。

    二、市民社会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的产生的过程 。

    三、实践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的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

    四、自在之物

    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作为感性刺激的来源;第二,作为知性认识的界限;第三,作为实践理性,即人的意志的范导性原则。

    这样马克思就彻底地解开了自在之物的谜底,即康德以为超验的、神秘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正是隐藏在生产劳动与之打交道的、作为商品的“物”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

    五、历史意识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从现实历史的基础出发来解释观念。

    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这些观念的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消灭这些观念。

    第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只有理解现在,才能正确地解释过去。

    第四,历史结构优先于历史次序。

    六、自由

    时间是自由得以展示的地平线,而缩短工作日则是人类获得普遍自由的根本条件。

    总之,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市民社会、实践、自在之物、历史意识和自由等要素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遗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索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mf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