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女儿上学返回。
学校旁边的小卖部挤了几个学生,还有两个家长模样的人和两位店老板在分辨什么。
学生家长来确认是不是老板昨天下午扣押了他家的小孩,老板分辩说没有扣押,只是小孩拿了店里东西被留下来,让给出家长联系方式,希望联系到家长回头教育一下孩子。
小孩回家和家长说老板扣押他了。
一早家长来确认了。
既然是确认,站在店外面公然谈论这事情,家长明显欠考虑。
其实,这事处理完全可以简单一点。
第一、小孩肯定是拿了东西,不然老板出于任何原因也不会有所谓扣押小孩子的行为,既然拿了东西首先就得道歉,家长一上来就道歉,不至于逼得老板说狠话,还找出其他学生作人证,本意是保护自家孩子先确认事情经过,结果孩子的嘴哪能守住秘密,这下不等于全班知道了吗?
第二、既然是确认,无论如何也该等到老板开了店门再解决,站在外面公然谈论这件事情,容易激起老板为保护自己店誉而采取公事公办通报学校报警处理,这不把事情搞大了吗?
围观家长议论说小孩得严加管教,不然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使我想起了我看过的几个关于小孩撒谎、偷盗的故事。
01
小男孩是留守儿童,平时父母不在家,在家的时候父母也总是吵架,他特别讨厌父母这样,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于是想出来偷钱激怒父母从而关注到他。
父母的确被激怒了,对他做了各种教育。
可是小男孩每当对父母失望或者讨厌的时候还是偷钱,不过可惜虽然大人一次次教育但始终没有沟通好,他为什么偷钱。
这种情况大人就会忍不住问:“孩子在家偷钱,什么道理都说尽了,什么教育方法都用了,怎么就是不管用?”
大人的逻辑是:孩子偷钱了,这是个错误行为,所以要给孩子讲道理改造,但是没有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想通过这种行为对你表达什么?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当父母看到后,不仅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会加深。
02
小女孩兄妹三人,家庭经济一般,也不算困难,但妈妈省吃俭用惯了。平时对于他们的各类要求基本没有满足过,并且妈妈从来都不相信她,也不相信哥哥姐姐,如果孩子们要钱花,妈妈一定是要打折扣的。譬如你要十块钱,她只给七块。
久而久之,他们都知道了妈妈这一特点,所以想到了各种方式对付妈妈的这种做法,哥哥姐姐怕妈妈,只好想办法省钱存钱,而她是妈妈最受宠爱的孩子,所以她就想到了撒谎,例如需要十块钱,就对妈妈说,要十五块,这样妈妈打个折扣后的钱,她还够用。
如果她不是妈妈最受宠爱的孩子,所以只是撒了谎,假如她不是撒谎而去偷了呢?
03
还有个孩子有偷盗癖,就是小偷小摸上瘾了,看见人家东西就想顺走,也不卖也不用,就放在一个纸盒子里,有时也偷父母的钱,还有意让父母发现。
那这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呢?父亲是司法局的,母亲是高校老师,家中有钱有势,家教极好。
深入了解发现,孩子的父母都是属于超高道德、超高自律的人,对待孩子自然特别严。这样的父母你和他们沟通,好像说的话都是书本上的语言,都像是打着官腔一样,永远都是正义凛然的、绝对正确的话,非常僵硬,缺乏温度。
孩子不想一直被压制,所以就想活出他们的对立面来,于是用偷盗癖这种行为来展现他的抗议。
那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还小,那么问题就已经不再是孩子的事情了,而是孩子的问题反映了父母的问题。而是孩子的父母需要反省,甚至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干预,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但国人一听到心理咨询就会非常抵触,心理咨询不是有精神病的人才去的吗?我会有问题?孩子偷了东西还成了我的问题?我严格要求孩子不是应该的吗?
不去,不去。
最终,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本来可以通过这件事修复,却越走越远了。
回到文中开头,大人议论的处理方式都有些武断,纵观那些有偷盗癖的孩子,他们都顺利地长大成人,除了极少数的偷盗癖患者,其他人成年后都没有什么品行问题,更不用说反社会行为,也没有被抓到监狱里。
所以,也许可以不用那么着急,而先做好准备,要好好地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到底要传递什么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