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a1f594e7e302读书想法
《帝国的终结》浅显的探究01

《帝国的终结》浅显的探究01

作者: 涛声已遥远 | 来源:发表于2022-08-15 15:14 被阅读0次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副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

是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不可理解之发展过程思考。

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风格的形成也是个性使然

我们要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帝制的作用影响不是一个王朝所能说清楚的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的一个军营里响了一枪。随着枪声倒下的不仅是大清王朝,而且还有存在了2132年之久的帝国制度。——仅仅是序曲,作用也很伟大

大清王朝也好,帝国制度也好,都已病入膏肓,行将就木,只用一个手指头轻轻一推,就全线崩溃,轰然倒塌,而且一朝倾覆,便再难回春。——包括后期的袁氏帝制、溥仪伪满洲国都回光返照的短暂存在。

当武昌首义,湘省独立,举国上下风云激荡,清廷皇室一筹莫展时,却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拉朝廷一把。——民心所向,臣心意贰

如今民智日开,大家都痛恨专制,拥护共和。——专制的弊端频出,民怨四起

其他人不做曾国藩,则另有缘故,同情革命即是其中之一。——革命乃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何须同情?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代表的,是能够给中国人民以希望的共和理想,洪秀全则不然。——伟大的理想需要民众的呼应。

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制度,我们也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这就是共和,就是宪政,就是民主。——宣传起到的作用意义深远

无共和思想,则无武昌首义;无武昌首义,则无大清之亡。——思想决定行动

清之亡也不同于秦之亡。秦之亡是王朝之亡,清却不是。——内外交困,疲惫不堪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不得不死,不愿去死

相关文章

  • 《帝国的终结》浅显的探究0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副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 是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不可理解之发展过程思考。 ...

  • 《帝国的终结》浅显的探究0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副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是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不可理解之发展过程思考。易氏...

  • 未终结的帝国

    英国曾经有一个名字叫日不落帝国,当时仅有四千多万人口,但是殖民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现在英国应该说在发达国家当中...

  • 《未终结的帝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这里面说的帝国指的是英国,大家都知道英国曾经有一个名字叫日不落帝国。说英国的领土永远能看到太阳在天上的时候。什么意...

  • 《银河帝国 永恒的终结》

    我快速翻过这最不像银河系列的一部,却最后才懂得它与大主题的联系。 所谓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的工作,实际上是把地球人禁...

  • 64、《帝国的终结》读后摘记

    历史学家卡尔有一句名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 显然,无共和思想,则无武昌首义;无武昌首义,...

  • 《帝国的终结》读书笔记

    第一章 天下一统   柳宗元的《封建论》认为,周之亡,错在制度,不在施政;秦之亡,错在施政不在制度。  秦废封建...

  • 读书笔记《帝国的终结》

    引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 从晚清与秦帝国类似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景象,分析为何清朝这个内无宦官外戚,外无藩镇割据,...

  • 《帝国的终结》读书笔记③

    二、帝国的特征 集权。 作者从历史上人类如何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而形成的三种社会入手,分析集权的必然。这三种社会分别...

  • 《帝国的终结》读书笔记②

    第一章 天下一统 一、帝国的源头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之亡,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帝国的终结》浅显的探究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ql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