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入一个简友群,人数不太多,主要是交流在简书平台的写作经验。
刚入群没几天,就观摩了一场“真理”的辩论,不免有些小感慨。
话题是关于最近迅速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一位简友抛出了观点,认为这一社会热点的本质是“垃圾被一群垃圾利用”(原句记不太准确,大体是这个意思),很快,一些简友也参与到话题中来。经过几番讨论,基本分成两大阵营:第一阵营支持此观点,认为沈巍的选择和行为缺乏社会人的担当、家庭人的责任,不予支持和肯定;第二个阵营反对此观点,认为沈巍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不论怎样过活,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不能以“垃圾”形容。最初我站在第二阵营的队伍中,讨论激烈处,难免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甚至文字中还带着深深的攻击。虽然我也想以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辩驳几句,但害怕被太过尖锐的言语攻击,便删掉了一次次想发送的文字,选择静静地看大家的发言。
看了几个回合,想要发言辩论的冲动越发减弱,不仅是因为刚才的担心,更是因为面对话题时心态和视角发生了变化。我发现,两个阵营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是落脚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如此想来,情绪上就少了些敌意和攻击,更为刚才没有冲动发言而感到庆幸。
作为个体,沈巍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他坚持环保理念不动摇,坚持读书的习惯不改变,坚持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这一切没有任何功利性,只为单纯地活自己。他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没有对他人造成威胁,只是安静地存在于垃圾的世界中,享受自己的时光与天地。从这一点看,他没有理由遭到人们的批判和排挤。
也许有人说他自私自利,就算不顾自己不顾他人,连养育他长大的父母也不顾而弃?我确实不够了解他的经历,只是从一篇经他口述记者整理的文章中读到,他的父母曾经在教育上与沈巍产生了冲突和分歧。也许在沈巍选择的背后,有他的反抗、愤怒和逃避,也有我们看不到的挣扎、彷徨和酸楚。但终究他走上了这样一条路,从这一点看,他确实没有背负起对父母、对社会的深明大义。但谁的背后没有家庭长长的影子?谁的心中不是看似平经的外表下风涌浪起?他的父母也很伟大,不论之前发生了什么,接受了儿子的选择,不再苦苦相逼。没有无端的缘由,存在即为合理。我们还说什么呢,不必贬低,不必崇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叫沈巍的人,在如此特立独行地活自己,仅此而已。
不值得尊敬的反倒是那些表面光鲜亮丽,想要跟着沈巍蹭热度的人,在对“流浪大师”崇拜无比的皮囊下,装着一颗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心。同娱乐至上、利益至上、流量至上的喧嚣之人相比,沈巍反而像人畜无害的乖宝宝,被当成利用的工具,不禁让人痛心。那些目的不单纯的“网红”、自媒体人,金钱、利益、名气成为他们个体价值取向和观点表达的指向标。对社会而言,他们更不在意自己的传播会给舆论导向带来什么样的不利,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与个体来讲,他们在金钱、名利面前毫无底线;于社会来讲,他们手握媒介在公众面前毫无责任而言。真正需要在这场社会热点的喧闹中被肃清的是他们,没有这些浮躁喧嚣之人的炒作,沈巍依旧安静地活着。
好在沈巍只是个案,不能代表社会风气。我虽不赞成他的生活方式,但我尊敬他选择的权力。如果真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再怎样也不会使用“垃圾”,毕竟这种言语有些出口伤人的痕迹。观点的表达、真理的辨明,是靠着文字组成的思路和逻辑,不是靠着文字来进行攻击。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记载悠悠历史,抒发绵绵情意,当文字成为攻击的利器,就失去了优雅和美丽。
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类的辩驳渺小而不值一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