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个俗词的由来(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十八)

一个俗词的由来(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十八)

作者: 邵冬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09:24 被阅读38次

            词虽不雅,其出典却被万老板说表得一清二楚,兹实录于下,供朋友们茶余饭后一阅,以添些生活趣色。吾知观者定烛照于心,是绝不会让词之俗氛污染慧目的。

          “扒灰”,这个词在吴方言中,人们都难以启口言道,因为它指的是公媳相好现象,归于伤风败俗一类违反伦理学说扰乱社会良俗的风情范畴,故为人们所不齿。

          不过,从词源角度究其出典,“扒灰”词尚属表意委婉,具备婉曲修辞特征。灰,本指锡箔灰,逢年过节时,江浙一带都兴祭祀上祖,为使先人能在冥府花销够额、丰衣足食,会买来成刀(量词)锡箔,折叠成许多银元宝,待向祖先焚香供烛,悠然酒菜享用之后,燃化锡箔元宝,使之青烟直上云霄,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而锡箔多为绍兴商客所打制,浙商很懂得循环经济的道理,绍兴人在清明、冬至等节前将锡箔批量卖出,节时及节后,就沿街挨户地吆喝:“阿有锡箔灰?收锡箔灰啦!”半天走下来,总颇有收获,他们把积少成多回收得来的锡箔灰予以再加工,去灰,留锡,重新打制成成捆的锡箔,再返销市场。如此循环往复,绍兴人要不发财亦难。人心不足蛇吞象,为尽量减少循环经济的成本支出,收锡箔灰者动足脑筋:家家户户祭祖后,为防止火星复燃,引发火灾,大多会将锡箔灰盛放于铁畚箕或陶盆之中,并置于宅前廊檐下,待冷却后再作处理,那么,这就给意欲无本得利者提供了时间上的可乘之机。于是,个别孬种就改收锡箔灰为偷锡箔灰,乘着午后人们歇息时辰,或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方人家多让锡箔灰在屋外过夜的),一手拎袋子,一手捏钳扒,偷偷来到目的地,瞅准空子,三下五除二地将人家的锡箔灰扒入自家的袋子里,获胜而归。毕竟,偷人锡箔灰的行为不算光明磊落,当然会遭人鄙夷。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不法商贩的“偷锡(箔灰)”,联想到生活中某些家风不正之户的不贤长辈勾搭年轻媳妇、行奸乱伦的龌龊行为,两者在对待所爱(锡箔灰与媳妇)的恋恋不舍、行事时的莫名惊慌、得手后的庆幸欢愉,何其相似乃尔!于是,采用谐音手法,将“偷锡”迁移至“偷媳”,可毕竟小商贩偷的不是成锡,而是锡箔灰,老不贤固然应受谴责,而媳妇多为受害者,“偷媳”词语转移了斥责的重心,多少有些不公,于是,不明说“偷锡(媳)”而改呼“扒灰”,含义并未减弱些微,倒多了几分含蓄和幽默。

          “扒灰”一说,不只为吴方言所有,北方方言亦存。这个说辞要涉及北宋明相王安石了。话说王安石之子早亡,丞相府的年轻媳妇不能改嫁,出于同情,王安石常去媳妇房间走动劝慰,不意媳妇倒对公公日久生情,一则爱慕公公风流倜傥的相貌,二则钦佩公公卓尔不凡的文才,媳妇倾爱意于王安石一身,又难以启齿,心机躁动,提笔写诗于墙,内中有“风流勿落外人家”之句,以表达相思恋情。事后,王安石发觉媳妇这近乎挑逗的文句,正人君子当然不为所动,生怕家丑外泄,情急之间,起读书人的两手,用十个长指甲往墙上乱扒,终得灰褪字销。后人据此坊间传闻,反义用之,亦将具有代沟的两辈人之间的私情,不管将萌发的还是已熄火的,统统谓之曰“扒灰”,流传至今。

    一个俗词的由来(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十八)

    【注】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俗词的由来(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yx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