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惟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但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的理想,那你们会怎么说呢?” 子路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小的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学习心得:
1.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模样,也就是他向往的大同社会。不用想富国、强兵,不用想着结盟,心无挂碍,过平淡的生活。看到这里也会让人感觉有点惊讶:原来孔子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老人家,喜欢放松舒适、且歌且乐的生活。想象一下,在暮春时节,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河边踏青、嬉水,再一起唱着歌回家,这种人生也足以让很多忙碌的现代人心生向往吧。
2.但对这段的理解,也有人觉得孔子“吾与点也”是批判子路,冉有,公西华,赞成曾典点的出世,虚无缥缈的观点。但实际上,有一种解释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说,这段话其实是讲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四个不同的层次:子路讲的是要强兵,冉有讲的是要富国,公西华讲的是要重视礼乐,最后才发展到曾典所向往的大同社会。这样一理解,你就会发现,这四个人其实对国家不同发展时期都有贡献,都很重要,因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需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这放在我们人生之中,你会发现,虽然生活平凡,但是该努力得努力,该进步得进步,努力进步过后还可以享受平淡,这是一种跟一开始就躺平完全不同的境界。也因此,
0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敢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会照着这些话去做。”
学习心得:
1.克己复礼其实是告诫我们,要让大脑学会“暂停”。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颜渊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回答了著名的四个“非礼”。其实这些观念放到今天,根据《怪诞脑科学》中讲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大脑是个不完美的机器,它容易让我们冲动,恐慌,难以克制欲望等等。而克己复礼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学会“暂停”,遇事之前先冷静几秒,事缓则圆。这里礼的作用是保护我们,是给我们做出了保护和规定,这样我们就可以接近仁的状态。
2.这里延伸出去,西方有一本著名的书叫《思辨与立场》,里面告诉我们,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要想改变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要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你在生活中还感觉到有烦恼,那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错了。
如此你会发现,东方和西方两个地方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是同一样的结果,都是向内求。这里的仁不是指秩序,而指的自己内心的世界的仁,自己通过认识变得内心宁静,安宁。所以孔子永远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的,正因此,他才会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