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到上海,不知为何,上次上海行,那天早晨看着揉着睡眼的外滩,突然就想到了这个题目,这是落落散文集《不朽》中的一篇,亦是当时最喜欢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标题。
那时,对上海的感觉又多了一些不可言喻的喜爱。
10月4日那天,在滨江和同学一起过了22岁的生日,中午去江边溜达了一圈,看了看只是小小的波浪,还以为能撞见潮水呢,然后去了一家别致的茶店,点了壶乌龙开始了一个下午的旅程,看了些那里的书,喜欢两篇《用钢笔,给某个特别的人写一封信》、《乘船远行,到海的中央去》。和朋友探讨5年后会怎么样,这段时间,特别是正式工作以来,看到很多人,公司内的合作公司的,都有很大感触,我看到我公司内的一个老大,现在是一副很有成熟味道的男人了呢,更有种坦然的感觉,去他空间看了一次,翻到一张他以前的照片,大概刚开始工作那时吧,不是说不帅,但是是有稍许张扬的,有些叛逆敢闯的味道在里面。另外,我知道一个合作公司的老大,同是广西老乡,听他人说他创业两次,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也是经营不是很理想恰巧有人请他,他就关掉了自己的公司。他现在也是稳重的模样,与年轻时也是两种不同感觉。现在,他们应该都是30岁左右了吧,经历了8年。我同事,工作能力很强,85年,恰巧比我大5岁,那么我5年后能有她现在的能力么?我不知道。如果能冲破现在的迷茫,胆小,我想我可以。
7点走出去吃了麻辣烫,YQ在克里斯汀买了个小蛋糕送给我,我们又溜达到了江边,靠在栏杆边看着对面的霓虹,没有上海繁华,很难比喻。看着看着发现原来钱塘江那么宽阔,以前一直没发觉。
也许一直没发现是缺少了发现的眼睛,也许是一瞬间的心境让自己发现了另一种的景象。
------------------------------------------------------------------------------------------------------------------------------------------------------------重写:
10月X日那天,我在滨江和友人一起过了22岁的生日,中午去钱塘江边溜达了一圈,看了看江上只有小小的浪潮,心里还渴望能撞见潮水呢。然后一起去了一家别致的茶店,点了壶乌龙开始了一个下午的思想旅行。看了些书,和同伴讨论了下未来,“未来五年会是怎么样呢?”那时的我,看到公司里的厉害同事,宽容博爱的经理、领导,对未来抱着相对较好的期待。但是心里也明白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内心一直漂泊,找不到停靠的岸。
7点,走出去吃麻辣烫,饭后路过克里斯汀,打算买个蛋糕庆祝反倒是给友人抢了单,我们提着蛋糕溜达到江边吃,那晚我成功放飞了孔明灯,完成了放孔明灯的愿望。孔明灯上的愿望写着都是很朴实的愿望--愿“平安,快乐”之类的。我们靠在栏杆边看着江对面的霓虹,没有上海的繁华、炫目,心情很难言说。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认真看着钱塘江,一堆思绪在脑里乱窜又无法组成通顺的语句。只记得有些惊讶钱塘江原来有这么宽阔。
想到上海,不知为何,上次上海行,那天早晨看着揉着睡眼的外滩,突然就想到了这个题目,这是落落散文集《不朽》中的一篇,亦是当时最喜欢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标题。
看着睡眼朦胧的上海,对上海的感觉又多了一些不可言喻的喜爱。
在这之前,我是十分讨厌上海的,上海太过繁华了,容不下我贫穷的素人,上海太时尚了,我的穿着又落后,上海太炫目了,会把我带偏离方向。
如果不是在杭州读书,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刺激我去到上海。我想我不会去上海吧。
对上海有了喜欢之情是在坐在开上海的火车里,在即将到达上海的路上看到一座风雨桥、很多小河流,桥很长,河水很清澈,赋予上海许多灵气,以致于我有些惊喜,喜欢之情就随意而至了。
我喜欢上海的白天是比晚上多的。我喜欢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素颜感,透着17岁的少女气息。
白天的上海,是一张云淡风轻的脸颊,带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淡然,它总是淡淡地看着你,对你展开似有似无地微笑,一缕风吹来,也是杨柳依依的温柔。在那样的状态下环顾外国建筑群,笼罩着些许神秘。
我记得到上海当天的晚上,人人都说晚上的外滩美得不可方物。而我在嘈杂的人群里却感到迷失。那些灯光,要把我的灵魂带去哪里。
我不喜欢人为的加工,我更喜欢它脱去浓妆艳抹的干净的感觉,丝丝细雨更是它素颜上的忧愁。
那天上海下雨了,给我们行程带来许多不便利,10月的天气透着凉意,打着伞,奔走在外滩、城隍庙之间,第二天依然下雨,坐轮渡,坐地铁,在景点里穿行。因为在世博会期间,游客也是众多。
坐轮渡是在郭敬明的文章里看到的,应该在《岛》杂志上。郭敬明讲述他和清和之间的友情,在郭敬明刚到上海时,清和自主放弃了更便捷的方式带他们一行人走了长长的路去乘坐轮渡。去了解上海。很浪漫的女孩子。
走长长的路,我也是非常擅长。小学就经常和同学从家走到车站,然后从车站走回家也不觉得累。以致于对于走路这种穿行城市的方式,我是十分有把握的。
又想到黄山之旅,进入山里,一层层云雾聚拢又散去,脸上的毛孔也变得细致,呈现出水水的满脸胶原蛋白的粉嫩。
那时的我,想到很多在山里修行的仙女,较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那时那刻的我,也同样有了在山上度日的渴求。
黄山真是美如仙境,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南方小城的我并不真正领会中国会有这么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也并没看见过云雾缭绕的美景。家乡小城里的山奇水清,但山都是小小的、矮矮的一座,看多了也觉得习以为常、有些厌烦。此后有人和我说起桂林的山给与他震撼时,我才明白原来还是有人未曾见过这样的景。
因为见过太多山,以致于也对黄山有了先入为主,而事实着实把我震撼住了。原来,我们震撼的地方是别人习以为常的故乡。
我越来越喜欢晨雾,缥缈的、白茫茫的。朦胧的感觉让我心醉,好像小时候的冬天经常能看见晨雾,那时大概需要起早吧,有时还会起得更早去晨跑。当然,我这个半吊子,晨跑变成了晨走,其实那时就已经喜欢上这种朦胧感,跑步时、走路时有种一点点拨开云雾前行的感觉。反而现在上班了,倒不怎么再见得到那些弥天大雾了,是气候变了还是我起晚了,答案不得而知。
罢了,留着对以往朦胧的记忆就好。美好的东西拥有过也是值得。
又想起和尚问智门光祚禅师,莲花未出水之前是什么,禅师说,是莲花,和尚又问,出水之后呢?禅师说,是荷叶。在那中间,便是雾雾的时光。
两情相悦的相思在根部生长,朦朦胧胧的爱慕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在什么都未清晰的状态,才会一步步小心翼翼呵护这份得之不易的小幸福。《80℃》里,有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那些模模糊糊的日子里陪你走过的那些细细碎碎的路,是不是终于让我相信幸福的理由。模模糊糊、细细碎碎,形容极为贴切,每一段感情都是从模模糊糊的状态开始的,每一份感情的坚持都是细细碎碎的家长里短,我向往80℃的爱情,100℃的水太烫,50℃的水太凉,80℃正好,慢慢地搀扶着走过很多春夏秋冬。没有“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荡气回肠,没有“海枯石烂,永远爱你”的旦旦誓言,只有每一天的细水慢慢流淌。
在不确定的未来,只剩下沙沙的书写声和无声的思考,考好高考似乎就离美好的未来更加近了,取得大学毕业证似乎又近了一步,找到一份好工作可能就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了吧,不,还要好好工作、加强业务学习,才能得以在社会竞争下稳固下来。
一切都是雾雾的看不清的状态,朦朦胧胧里的最好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