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听过一种说法:对于2020届的英国留学生而言,课程时间之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并不是闻一增十的说法。三月中旬,新冠疫情在英国蔓延后,春季学期大幅缩短,而在此之前,我们业已经历了两轮大规模的教师罢工停课潮,前后横跨七周。要知道英国高校的一个学期也不过十一二周,换言之,除了遭受疫情影响而缩短的春季学期外,还有大半个学期受到了教师罢工潮的波及,最显著的影响当然是没课可上。
因疫情停课是外部环境所迫,怪罪不了老师,即使老师愿意开课,也很少有人敢冒着感染的风险去践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之前的因罢工停课则不然,不少学生吐槽不迭,埋怨老师没有职业操守,尤其是留学生。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算过一笔账,以我所学的社科专业为例,如果仅仅把学费当成课时费,每节课的费用将近一百镑,也就是将近九百块人民币,所以七周罢课造成的损失大概有五万块钱。这笔钱足够在除伦敦以外的地区租一年房子了。因此,高校老师罢工,损失最大的是学生。既然权益大受影响,不少学生自然会把怨气撒到参与罢工的老师身上,甚至可能对他们心生反感。老师们不可能想不到这些,却依然我行我素地罢工,恐怕只能说明一件事:教师这一行越来越难干了,日子确实挨不下去了。
至于日子到底有多难挨,我在领导全英教师“起义”的UCU(全英大学与学院工会联合会)的官网上找到了一些数据。过去十年,英国高等院校教职工的薪酬累计上涨了11%,同期的零售物价指数则上涨了31.8%,这意味着教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了20.8%。与此同时,英国高校的男女收入差异达到了15.1%,族裔收入差异达到了10%,其中重点提到的遭受影响的少数族裔是黑人和亚裔。此外,由于2019年三月份颁布的高等院校教职工退休养老制度的影响,高校教职工一生可能要损失约24万英镑的收入。另外,英国高校里有49.2%的教职工是临时工,合同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不仅收入低于长期合同工,而且没保障。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UCU工会决定号召全英教师罢工停课,以较为极端的方式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以维护自己的权利。罢工自然是通过了投票表决的,79%的工会成员支持关于养老退休制度改革的罢工,74%的成员支持关于薪酬平等、工作量合理化和提高临时工薪酬的罢工。这两个投票率大概可以说明大部分英国高校老师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数据或许还不足以体现高校老师的生活有多难,我再援引在《卫报》上看到的几个老师叫苦的实例。一位家住曼城斯特的女老师此前去银行申请信用卡,结果被拒绝,原因是收入没有保障。另有一位女老师在某所高校任职后只能住在母亲家后院的旅行拖车里(其实,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不住进母亲家里),因为薪水少得可怜。还有一位老师自称不敢买车,不敢买房,不敢结婚,因为收入不光少,还不稳定,每到暑期就得重新签订一份临时工合同,为此担惊受怕——倘若工作期间表现不佳,下一份合同可能就没着落了。我身边也有这种叫苦的老师。比方说,第一学期教我课的Suay就是学校的合同工,她曾抱怨过所谓工时只把她上课的时间算在内,至于课前课后的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都不作数。而且,她的合同也没保障,两年期限一到,不知到何处落脚。再比方说,我们专业的领头人Stefania,她已经在英国学术圈熬了十多年,资历颇老,在学院里也身居要职,可是年薪不过五万镑,每周坐火车来往于谢菲尔德和莱斯特之间,且只买最便宜的车票。日子如此难过,也就难怪英国高校的老师们坚决闹罢工了。
这罢工不闹则已,一闹就势必要在气势上彻底威慑到高校的管理者们,抗争到底。因此,UCU计划了三轮罢工。第一轮是2019年11月25号到12月4号,为期8天,参与的院校共有60所;第二轮是2020年2月20号到3月13号,历时15天,参与院校的数量创造了英国高校罢工史的新高,多达74所;至于第三轮,原定于六月,工会想趁学年末再搞个大新闻,没想到疫情取而代之,学生确实没法线下考试了,毕业生也没法面见导师交流论文了,倒也算合了UCU的本意。只是不知等疫情过去,高校恢复线下教学,UCU还要不要把这原定的罢工计划补上。
如果到时候UCU真敢冒学生之大不韪,继续在全英范围内号召罢工,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组织罢工的UCU和参与罢工的老师们混账,进而反对罢工,比如在网上签请愿书,或者去现场声讨罢工的老师们。不过,我其实对UCU和老师们罢工的举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当我了解到全英高校竟然有一半的教职工是临时工的时候。倘若这些老师的薪酬得不到提高,生活得不到保障,过着吃上顿想下顿的日子,恐怕难以安心于教学工作,遑论耕耘学术事业。如此一来,授课的质量大打折扣,有害无利。而且,UCU的出发点也很实际,他们认为近些年英国高校的管理者们在修建教学楼上花去了太多钱,而不注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福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看法跟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论断不谋而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何吸引大师,或者造就大师,自然需要学校在教师身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以给予支持。如果教师整日为生计发愁,时间和精力必然分散,怎有心力去教书育人,钻研学术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UCU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认为自1998年落实高等教育收费的政策以来,英国高校逐渐变成了市场化的机构,失去了大学的本质。同时,还有不少人因此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真等到英国实行邻国法国那样的高等教育政策,恐怕还得罢上几十回工,我想一直事必躬亲的UCU现任秘书长Jo Grady此生恐怕无缘亲眼见证了。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UC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