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作者: 嗨老伙计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13:38 被阅读0次

导论

存在是和其他存在作用的一切过程。

当存在被分割后,会产生存在和其他存在。

互相作用的存在组成系统,系统是存在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是一种存在。

面对不存在,只能让他保持不存在。否则还是存在。

一切作用都是相互的。而作用就是一种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系统。

关于存在

关于存在的定义古往今来形形色色,但始终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种学说或者假说或者推论都试图把存在依附在某种形式上。例如,把意识和物质对立起来的方式,终将把存在归于不随意志转移的,或者把存在归于意识中的图像。

即便很多学者毫无新意的标榜自己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或者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并且还有人试图例证自己所处的时代信息量远远超过过去的,所以必然有更广阔这世界,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可依旧没有跳出这样的认识失误。

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些人依然是站在人的角度,有时候假装自己站在了所谓的“万物”的视角,可惜依旧被局限理性思维所限制。这显然是人类中心和人类文化自恋的衍生,即便是批判,这种批判是基于中心自恋的批判。

第二,很显然,这些观点的表述是以语言,准确的说是人类语言的形式做出的。结果可想而知。

但这并不是必然。因为人虽然可以站在人的立场思考存在的问题,但人依旧是存在,可以试图回到存在的角度来看待存在。尽管根据经验是不会得到最终成功的,例如人常常站在人的角度定义人,站在我的位置问我的问题,留下的只能是无穷的思考。只有跳出人的范围做一种定义,就可以轻易的成功。例如,站在动物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到人是一种动物,有这样那样的特点。站在医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法学的角度,甚至神学的角度等等,都可以定义出人这个存在是什么。

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是很多哲学工作者的宣称的哲学。而其工作结果往往是距离终极很远的,充满和重重限制的。就比如时下的网红学者(同时他还宣称自己的学说不是热门的主流的),对于辩证逻辑的批判中,对于辩证逻辑的历史只追溯到了某些对移动物体产生视觉的动物(比如青蛙)为止了。这种原始辩证逻辑的存在是没有错的,但再往前走一点点,就可以发现,即便不是动物,一块石头,都会接收外部传递过来的各种刺激信号,转化成内部传递的信号。至于起作用的信号的效果再次被认识和接受到的程度(在对另外一个存在做出作用,并根据这第三个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做出评估的过程),在从一开始延续到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出现被加强或者消弱的扭曲。

用感性的表述就是,有些东西撞石头,石头会破碎,有些东西撞石头,石头会粉碎,有些东西撞石头,石头被弹飞,有些东西撞石头,石头几乎没反应。

这就是石头的形而上学。正如这位网红学者所说的,不用学习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消化系统还是会正常工作的。石头也不用学形而上学,自然就用电磁波信号的转化,微观粒子间的作用力的转换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过程。

这其实是一个范围问题。

至少,哲学上应该离开人的视角看待存在。

无论高级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世界如何认识,那都是出于有神经系统的认识。但在神经系统里跑的意识和神经系统本身又何尝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呢?离开意识主体再看待原来认为的意识和外界,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有什么相同吗?

如果是意识对外界可以认识,可以建立图像,可以抽象出模型(也许只能抽象出模型),这和石头的形而上学有什么本质上的不一样?

存在是和其他存在作用的一切过程。人的意识(或者其他动物,其他生物都可以)和外界事物之间无非就是在发生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意识,被认识的事物,各种角度的像和成像过程,以及这整个认识过程都是存在。

关于存在的分割

有没有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

我们听说过原子论,量子理论,知道普朗克长度。似乎世界是有最小组成单元的,至少我们是在趋向并寻找或者建立这个最小单元的实体或者模型的。

广义的元素(类似原子论,或者一生二二生三的观点)是存在。无论它是模型是图像还是主观认识方法或者客观存在,它是存在。

就在人类学习过程的角度看,是一个外部世界内化到人类认知的过程。所希望的外部世界并不会进入人的意识,外部世界只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电磁波,传递它某些方面的作用,激发人体对外界信号接收的传感系统工作,再发出人体内在的信号。

这里顺便说一下,以太论的出现是合乎理性的。通过媒介传递存在之间的各种类似波一样的信号,更接近意识和神经系统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但这个假想出来的媒介以太,是不是外界物质?还是内在物质?以太存在于意识中吗?

还好,存在不需要以太这个假设。(但这个假设已经成为了存在哦!)

作为认识(或者学习)过程这个存在,存在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个存在互相传递着。截取中间任何一段过程,都是一个存在。这个和目前流行的系统定义很类似。小的系统组成大的系统来工作,大的问题系统可以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系统来解决。小系统内可以互相作用,也会影响大系统。

存在独立的系统吗?两个存在之间不互相作用可以吗?那还是存在吗?

独立拿出两个系统是可能的。这两个系统可以在时空维度上距离遥远,互相作用极其微弱到我们认为无关的程度。其中一个系统如果作为低熵体出现,排除的熵增也可以由于其外部直接包含它的大系统熵增封闭而不印象另外那个无关的系统。

但是,在上述假设的世界中的这两个系统一旦被假设,建立了抽象模型在一个人的意识中被思考的时候,就融入了另外一个新的系统中。不用怀疑,就是上面说的这个假设的系统。

我们习惯性的看到A的时候想到考虑非A的事情。比如考虑A=A,A≠非A,或者如对传统辩证法的理解那样A与非A之间互相转化等等。跳出这个习惯的时候,我们还会考虑到其他的关系和互相作用方式。基本原因在于,他们都在我们的意识中了。意识互相串门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本能,不用担心没有作用。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讨论并不用特立独行,可以参考很多先哲人的话,“对于我们不能说的应该保持沉默。”,“道可道,非常道。”“彼岸”不可知。

当我们把不是存在的一切抽象为一个概念“非存在”的时候,“非存在”也就存在了。

深渊和凝视

观察,凝视,上帝视角这些来自西方的纯理想行为是可爱的。

在某些语言使用环境中,人们也许不会考虑看一下某个东西会对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即便现代科技带给我们更多的手段,让我们知道了看都是起步于对外部事物反射或者发射的可见光电磁波的接收。听则是对机械波的接收(当然还是会转化成电磁波)。触觉(广义,包括人的触觉)归根到底也是粒子间从微观到宏观的波通过粒子的传递,也像电磁波(至于生物电那种当然不是同一层级的事情,不要混淆,但却是最终还是转换成了微观粒子运动这种东西。)

所以,还以为原来所做的各种观察真的对对象没有作用吗?你吸收了它反射或者发射出来的东西,会没有作用吗?

可惜,早就认识到这个事情的一群人不讨论这个问题。而那些遵循简单思维的人却一再为了这个命题而惊异。

但惊异带来的思考远比明白这个道理重要。

谁说哲学没用来着?存在就是合理的。(注意理解)。

参考文献:

1《物演通论》——王东岳

2《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3《西方哲学课》——王东岳。还有他很多相关课程,不多说了

4《道德经》——老子

5《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6《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7《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相关文章

  • 存在,是存在

    计算机离不开操作系统,个人的生活常识准备的状况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 每天我们都会要处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日常例...

  • 存在的存在

    有些人性的光辉和美,其实只有极少的女性才拥有。 在温馨却又惨淡的画面里,那双明亮的双眸足以惊艳世人。 我看过山河的...

  • 存在就是存在

    有很多人不信八字命运,觉得那些是骗人的,那么请看下面,你是否会改变自己错误的认识呢? “相由心生”...

  • 存在存在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date: 2022-05-11times: 1tag:type:author:...

  • 存在感,存在OR不存在?

    昨天,跟一位因为分享知识在社群里认识的朋友聊天,突然聊到存在感,因工作原因,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到底...

  • 既然如此,存在为何存在,存在何为存在

    背景:关于黑暗森林刘慈欣创造了“宇宙社会学”的两大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

  •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不会变化。巴门尼德主张,变化就是物质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

  •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存在论”是其最为著名的理论。 这条理论显然有些晦涩难懂,要想理解它,必须先弄懂两个基...

  • 为了存在而存在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未来已经成为那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虚无缥缈。在没有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只能放弃忍耐和矜持,尽情满...

  • “存在”“不存在”

    存在,有很多种说法。 别人借了你东西归还时的道谢,你会说:“不存在,不存在”。 别人聊天时,视你若空气时,你会不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yz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