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12-19分离个体化

2022-12-19分离个体化

作者: 心理咨询师庆贤 | 来源:发表于2022-12-19 19:36 被阅读0次

    与弗洛依德经典精神分析重点关注的人3岁以后心理发育的一些规律不同的是,玛格丽特.玛勒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描述了传统精神分析没有讲清楚的“人出生后0—3岁的心理健康的规律和道理”。我们今天来谈谈她的分离个体化理论。玛勒把人从出生到3岁一共分成三个阶段:

    第1阶段:正常自闭期(出生-大约4周)

    第2阶段:正常共生期(大约2-5个月)

    第3阶段:分离-个体化期(5个月-3.5岁)。这一阶段又分四个亚型:孵化期(5-10个月);实践期(10-16个月);和解期(16-24个月);客体恒常期(2-3.5岁)。

    第1阶段:正常自闭期(出生-大约4周)
    这个阶段的婴儿大多时间在睡觉,好像被包在一层“自闭的壳”之内,似乎在通过睡觉来刻意隔离出生后过多的外界刺激。这种自我保护是一种重要的先天机能,父母应该配合保护,允许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平缓地完成从宫内环境到宫外环境的过渡,而不要过早地打破它,免得造成所谓的“出生创伤”。

    第2阶段:正常共生期(大约2-5个月)
    在这个阶段,孩子与母亲之间形成了绝对依赖的关系,他饿了、渴了、尿了、身体不舒服了,妈妈立刻就来到身边,这让他形成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这个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最没有边界的一个阶段,是以后一切心理健康的前提。如果妈妈在这个阶段能够及时辨别出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孩子的“共生全能感”在逐渐接触现实以后,会蜕变成更有现实感的自信。但如果没有这个“共生全能感”或者缺乏它,孩子会无法充分信任地依恋上妈妈,那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满世界找人组成新的关系,来重新补充这种全能。非常遗憾的是,他找的这些人,会因为他过高的共生需求而离开他。这样的孩子容易对精神疾病有易感性。

    第3阶段:分离个体化期(5个月-3.5岁)
    从第5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分离-个体化时期,大约会持续到3岁左右(很多时候会持续到4岁)。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经历身心逐渐分离,这次分离的对象是“初始爱的客体”(通常是妈妈)。

    1、孵化期(5-10个月)
    之前妈妈像母鸡孵蛋一样在守在孩子身边,终于孩子要像小鸡一样破壳而出了。只不过这次要破壳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心智。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孩子感知对象的外移。孩子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全在妈妈身上,变成了开始在妈妈和外界刺激之间自由转移,而且开始对外界刺激,尤其是陌生人的脸产生警觉反应。这个阶段,孩子第一次产生“陌生人焦虑”。

    这个阶段最大的发展成就是孩子现在认出了妈妈,并且开始独独依恋妈妈,对其他人抱开始不高兴,甚至大哭。这标志着孩子已经开始以妈妈为参照物,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进行感知上的区分和识别。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大运动层面上已经可以坐起来,有的可以爬起来,为下一波的大爆发作准备。

    2、实践期(10-16个月)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特征是孩子大运动能力的突破性发展。虽然在实践期的早期,孩子可能还只能爬,或已经可以扶着物体站立,还不能独立行走。但孩子已经可以允许自己离开母亲的身体,第一次主动而不再是被动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了。

    随着大运动能力的进一步,孩子渐渐可以直立行走,甚至有了跑动的能力,虽然摇摇晃晃,虽然经常摔跤。但孩子会获得一次感知觉上的革命。这个阶段时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能掌握到新的技能,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父母的欢呼和鼓励,所以会非常自恋。这份由学步期孩子和他的父母“共谋”出来的初始自恋,是孩子后来自尊心的内核。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恋获得不足,他可能会一辈子去寻求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赞许。

    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身体层面上可以短暂离开妈妈,但心理层面还不行,还像共生期一样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和妈妈黏在一起的。

    3、和解期(16-24个月)
    从16个月(迟一点的话18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到一个正常的“失衡状态”。

    在这个阶段,孩子走路越来越稳,自主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可以离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心性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了,尤其是主客体区分能力发展了。他强烈地体验到自己和妈妈其实是分开的,身心都是分开的,而且自己和妈妈都不是全能的。很自然地,孩子的分离焦虑会在这个阶段急剧上升,他会非常担心妈妈抛弃自己。

    这时,原来猛打猛冲的孩子又逐渐开始粘着妈妈,依附妈妈,一旦发现妈妈不在场就焦虑不安,甚至大哭,乱发脾气,这个时候妈妈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反应:

    (1)很不耐烦,觉得孩子太粘,甚至是作。因为孩子之前已经可以自己走那么远,玩那么尽兴,现在突然强烈退行,这让妈妈措手不及。但越不耐烦,孩子的粘附行为会越强烈,因为你的反应验证了孩子心里本就有的被抛弃恐惧,他们会加倍粘附以确保抛弃不会发生。

    (2)妈妈对孩子粘附需要完全满足,甚至在行为上完全接管了孩子。不再鼓励孩子的探索和独立行为,甚至自己也想重新回到之前的共生状态,但这样会打断孩子的分离-个体化的总体进程。

    上面两种极端反应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玛勒给出的答案是:妈妈应该要情感上在场,但行为上少干预。这是学步期孩子养育的关键。也就是说,你对他的回应以他的需要为基础。

    玛勒对这个阶段的父母还有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尽量用言语询问孩子的需求,用言语抚慰孩子,而不是像共生期那样和孩子进行非常纯粹的非言语式的身体和直觉互动。要鼓励孩子在使用身体表达需要的同时尽量也使用言语表达,因为这样做是一种对其独立的温和鼓励。

    总的说来,和解期是一个正常的危机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出现大问题,会使孩子对“边缘性人格”谱系里的疾病产生易感性,这种病最怕关系远了被抛弃,关系近了被吞噬。

    4、客体恒常期(2-3.5岁)
    2岁以后,孩子依然想要回到妈妈身边分享自己获得的新技能、新词汇,妈妈也依然要情感上在场。但孩子会以母亲为原点,向外探索坚持的时间会逐渐延长,兴趣会逐渐增大。

    无论孩子多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依然需要成长、探索和前行。最关键的是,度过了和解期危机的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探索是被妈妈允许和保护的,自己可以前行 ,但是也总有地方可退。顺利的话,孩子发展到3岁左右,将获得另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发展里程碑 - 客体恒常。

    所谓客体恒常,就是孩子基本上内化了自己的妈妈。从此以后,妈妈住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带着妈妈赐予的安全、鼓励和爱,走进这个世界,一步一步去过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由玛勒的理论可知,孩子3岁前与妈妈的关系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早年的依恋越巩固,成年后的安全感越强。当然了,这里说的妈妈,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囊括了爸爸、祖辈等对孩子有深刻感情投入的照顾者。

    备注:本文核心内容取自孙平《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关键--分离-个体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12-19分离个体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be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