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把鞋子拿去干洗店了,你记得帮我取一下。”老公出门前匆匆说了一句。
我随即答应,找了个空闲的时间去店里取鞋。
这家干洗店开了有些时日了,老公办了卡时不时去清洗一下鞋子,我反倒去得不多,上次去帮老公取鞋也有好些时日了。
这次我走进店里,老板正在忙着,见我进来,抬头对我笑道:“稍等一下哈!”
我点头,示意老板先忙,随后低头看起了手机,准备等他忙完后再报上卡号取鞋。
还没等我看上几眼,一双干净的球鞋已经打包好摆在了我面前。
我诧异道:“我都还没报卡号呢!”
要知道,我其实到过这店里的次数屈指可数,离上次来也已经过了很久了。
老板微笑着说:“你不是来取XX的鞋子吗?”
“是啊,老板你这记性也太好了吧!”
老板只是腼腆地又笑了笑:“顾客我都会记得的。”
鞋取回来了,老板的好记性我也记下了。
老板将每位顾客牢牢记在心里,这虽然不能代表其业务水平有多高超,但绝对能让顾客感受到尊重,以及老板的用心对待,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既然都认识了,你来了一次,难道不来第二次吗?
同样的,你作为顾客去了无数次,工作人员仍然记不住你的地方,你还愿意再去吗?
我曾经给孩子报过一个美术兴趣班,在这里学了近一年的时间。每次送孩子到门口,前台的客服老师们都在看电脑,到最后别说叫出孩子名字了,见了面连孩子是不是这里的学员都不知道。
而结果,当然是一期学完后就不再继续了。
其实这里的老师教得也不差,但整个机构给人的印象,却在松散的管理中一点一滴消磨掉了。
记住顾客,并不是一个必选项,它不是你的主营业务,但顾客却可以从中感受到你是以什么心态在对待工作。
干洗店的老板,知道这个小店就是自己的事业,作为老板他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不但主营业务搞得好,服务也同样体贴周到。
美术班的客服老师,只是存着打工的心态,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教学的事与她无关,有人问就答两句,没人问就高高挂起。
同样是工作,一个只去过寥寥几次就能将你牢牢记住,一个去了近一年都还见面不相识。
老板心态与打工者心态,差距就是这么巨大。
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大家都是社会打工人,往往就用打工者的心态庸庸碌碌过完这一生。
反思我自己,也常常以打工者的心态在工作,只求把自己手上的那点事情做好便罢。
可是,我们能不能从打工者的视线中抬起头来,像老板一样思考,以一个老板的责任心与行动力来面对当前的工作呢?
也许,当我们面对工作时能主动操一份老板的心,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鞋子取回来了吗?”
“嗯,取了。今天取鞋,还真是没想到……”
我讲述着取鞋的经历,还有自己感悟。
干洗店的老板话虽不多,却倒是给我上了一课。
老板与打工者,他们的不同不光在于位置,更在于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