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
1. 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开展原则
(1)迁移性原则:学科主题活动是对学科知识点、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的强化巩固、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将学科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之中。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的迁移性设计方式为主。
(2)探究性原则:学科性主题活动宜于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促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趣味性原则进行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
(4)生活性原则:学科教学材料理论性较强,是对社会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高度总结,普遍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充分利用学科性主题活动将其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加以实践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展类型
(1)知识性主题活动课程:为了强化巩固、拓展延伸某个学科知识点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例如,对数学、科学的一些概念、定律、法则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对语文的一些文化常识、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进行的主题活动设计;对英语的词汇、句型、时态等进行的主题活动设计等等。
(2)技能型主题活动课程:针对学科学习技能(能力)开展的主题活动设计,主要有听、说、读、写、译、观察、运算、绘画制图、实验操作等技能(能力)方面。通过技能(能力)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强化、熟练掌握技能(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实践夯实基础。
(3)思维型主题活动课程:以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为主的主题活动。一般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与伙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容易形成思维碰撞,有利于学生形成、熟悉、发展思维方式,以及对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情感性主题活动课程:通过讲解、体验、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设计,积极创设情境,融情于景,以情怡情,融情寓意,陶冶情操。例如,对语文学科的知识、背景、作者等进行介绍、解读,从而理解、融入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境、意境,通过与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交流,形成对学生自身的情感意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升华;在思政课中,通过对社会现象、伦理问题的思辨讨论、情境体验、反思自省,使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言行,树立高尚的、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5)学习方法与策略型主题活动课程: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开展的主题活动设计,旨在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6)综合性主题活动课程:在学科性主题活动课中,一般以单一的专项训练作为活动设计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某一项为主,其余多项辅助进行主题活动课设计,强化巩固、拓展延伸主要项,渗透、巩固辅助项。
3. 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展形式
一般来说,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采取两种形式开展:教学型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和兴趣爱好型学科主题活动课程。
(1)教学型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将学科课程与主题活动课程相结合,以主题活动课程的方式对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活动组织,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如“我是小高斯”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等。
(2)兴趣爱好型学科主题活动课程:为满足部分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能力)的兴趣爱好需求而创设的学科性主题活动课程,旨在提升、发展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探究、掌握。如写作、朗诵、奥数、阅读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