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公历12月21日,农历冬月十八。自“冬至”开始,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是全国最为广泛的歌谣。在我的家乡随州,最通常的两句是“三九、四九凌破石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说的是三九四九最冷。凌破石头的凌字,是随州土话,结冰的意思,读音为“令”,音重些。查了字典,问了知乎,也请教了万能的群,没人回答随州话“结冰”为“上令”是不是这个“凌”字。
“冬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此,冷空气开始活动频繁,阶段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来了。
冬至,带走了四季的最后一丝温暖,留给人们一份安逸与悠闲。
冬至大如年,今天各家各户都要好好的美美的吃一顿饺子,热情的柴火一煮,饺子就在锅里沸腾了,咕噜咕噜叫得欢。汤沸频洒冷水,饺子便上下翻滚腾跃,宛若鼓涌的嫩芽拱动着土层,甚是喜人。俟其白白胖胖地浮起来,盛在碗中,热气腾腾,香气飘飘。千户烧火,万锅沸腾,这是人间最旺盛的阳气,让幸福快乐平安健康伴随着我们走过这寒冷的冬季。
都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那么冬至吃饺子是纪念谁呢?据说这种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家乡南阳,为乡邻治病。正是冬季,他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由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寒冷在外,温暖在心。这样的时刻,象张仲景一样,把爱的种子用心收藏,待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在希望的田野上,种一万亩的芬芳。
我们是芸芸众生,也不要愁老之将至,岁月的脚步总是在向前走去,老有老的潇洒,老有老的活法,只要我们好好的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温暖的阳光就会照在身上。
不管是上班或者退休,一个人总得有点属于自己的爱好。充实自我,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在纷繁世事间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多点人文情怀,坚持阅读、行走、写字,随时记录下来自己的人生体验。同时还参加骑行徒步等户外活动,拓展视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过后,新年的鼓点越来越急、越来越响。在繁忙的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静坐家中,闭目冥想,清心净脑,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屋里洒满阳光的味道,可以闭目养神,在脸上敷一层暖色,洗涤心上的尘土。许多繁忙时无暇处理的疑虑,可以再拿来梳理。一些珍贵的瞬间,也值得单独提取出来,细细回味,再嵌入记忆。
冬至,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向阳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