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未来不远,所以AR值得被呵护。这群人,正在为AR落地添砖加瓦。
提到增强现实(AR),你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是不是还停留在从手机屏幕中蹦出的小企鹅呢?此时,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ARVR,还有一群为ARVR落地而“痴狂”的人儿。
在全球最大的AR/VR博览会AWE(增强现实世界博览会)现场,科幻片场景虽然也会出现,比如游走在展位之间的虚拟海豚,但更多的是AR的实感。
什么是AR的实感呢?引用美国最有名的AR/VR投资公司Super Venture的一句名言:“We believe that Augmented Reality, Virtual Reality, and Mixed Reality are giving people real superpowers。(我们相信AR、VR和MR可以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超能力)”AR、VR不仅仅是科幻片中的东西,更应该以创新的方式,改变生活,正如此次AWE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人人陌生的摩托车发动机,在AR的帮助下,内外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工作动态原理被诉说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实感的体现,告别概念,以例子印证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本图来自亮风台国内外研究机构对XR进行过不少预测,AR、VR还有5-10年的时间,才可以进入成熟期。成熟期的AR,一定是一位像如今你离不开的智能手机那样的“伙伴”。下面就结合AWE的新鲜内容,聊聊AR的实感如何体现。
技术是AR落地的“保护垫”
首先是技术。技术是一切用户体验的核心,你可以搞一个小技巧来博得眼球,但真正用在用户场景中时,它必须是经得起考验的,例如鲁棒性、稳定性、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就像是一个孩子,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来适应社会,才能在各种环境中游刃有余,面对AR的应用,无法与环境实现绝对的融合、无法流畅地进行多人内容体验、面对复杂的模型制作和内容策划忧愁不堪等,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视觉分支下的3D物体识别、3D环境捕捉、跟踪和优化等算法技术,更需要硬件的强劲能力才能将算法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些技术基础就像是AR对环境适应的保护伞,也是AR的实感背后最重要的支撑。
在Gartner曲线上,AR处于低谷期,VR处于复苏期,已经算是近期萌生的新技术之中,走得比较靠前的了,然而又不得不说这个过程还是太过遥远,因为1992年的时候,AR技术就已经被提出了,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才刚刚避开风口。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3D渲染、场景理解、语义分析等技术的一步步成熟,我们期待看到这样一个契合点,让它们碰撞、迸发,就像原子通过长长的加速后一旦碰撞,将会带来无与伦比的核能力(大惊吓)。
应用场景,决定生死存亡
其次是应用场景。“一个对的应用场景,可以养活一批公司。”这话不无道理。应用场景背后对应的实则为实实在在的需求。技术落地所需要的是有人用、好用、爱用。AR、VR的应用场景有很多,营销、零售、教育、游戏、工业制造、传媒、金融、能源、电力等,但他们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AR营销已经遍布商品包装上的时候,能源行业可能发才刚刚开始考虑AR与系统结合的可能性。在AWE 2018上,有为工业场景设计的无纸化移动指导系统,着重挖掘了工人渴望解放双手、数字化办公提高效率的需求;有为售后场景设计的即时连接售后工程师的服务系统,着重挖掘了如何避免售后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等,避免“翻山越岭只因为一颗没有拧紧的螺丝钉”这样的尴尬事件。
还有更多未来的应用场景,如同尚未被发掘的宝藏一般。AWE却并没有过多的体现,可能大家都在憋大招。根据VentureBeat的预测,有10大应用场景将会是AR、VR、MR发挥的舞台,例如让办公室消失、人们通过HMD的逼真场景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工作方式的改变带来通勤时间的缩短,堵车不再是老大难等等。
我们会发现当某个场景真正地被改变的时候,蝴蝶效应的影响将会带来彻头彻尾的改变。
软硬结合的产品才是活的AR产品
最后,再聊聊产品吧。当下最火的AR产品,要属AR眼镜了,尤其是在AWE上Auggie Awards最终入围名单中,我们看到的有HTC Vive这样成熟的VR硬件,也有获得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双料大奖的AR眼镜HiAR G100,以及应用于C端消费者的一体或卡片式AR眼镜。还记得大哥大时代吗,手机就像是一块巨大的黑砖块,而被称为下一代交互平台的AR、VR眼镜以迥然不同的形态,告诉你未来已来的多种可能。
而硬件再多,也仅仅是外壳,其生命力需要软件的助力,这也是AR实感体现的关键。国外的工业AR平台Upskill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们的skylight软件被波音使用在装配线上,缩短了25%的装配时间,并且将错误率降低到0。通用电气的EHS数字化加速主管Sam Murley表示,skylight让新技术的应用变得容易得多,希望将类似的AR应用引入到GE网络的其他用例中。而运行skylight的硬件,就是形形色色的AR眼镜,不论是单目、双目还是头盔式、眼镜式……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着场景-软-硬之间的匹配。
国内的AR眼镜HiAR G100,结合实时通讯与协作产品HiLeia实现了上述相似的功能,还能支持多达六方的实时通话和现场指导,也可谓是软硬结合产品的突出案例。施耐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中国公司等也已经在应用了。
AWE(增强现实世界博览会)虽然已经在6月1日结束了,但我们不经期待起来明年会将哪些曾在科幻片中才能出现的未来场景搬到现实。
最后,用AWE的创始人及CEO Ori Inbar的一句话做个结尾:“Now is the time to go XR or go extinct。(拥抱XR,还是走下坡路,是时候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