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篇文章叫“孤独时才能自省”,写完不久我又陷入孤独了。
不得不承认,孤独被我美化了。只不过以前身边总有人,同学,室友,朋友,或者恋人,所以孤独才是罕事,才在我看来那么可贵。
可我结结实实的,在有防备或者很脆弱的时候都被孤独偷袭,而我真真切切的不喜欢这种感觉。
可能是因为和恋人分手,失去了固定的聊天对象,也可能因为我学习的不够沉浸吧,总之有很多有话想说,不想发朋友圈,也不知道和谁说的时刻。
和朋友出去玩一次、聊一次天会开心很久,一直沉浸在片刻温暖里,缓过来时会有更大的孤寂和空荡。
我知道我很想谈恋爱,但是此时的心情更多出自寂寞,并不是真的多想有人陪伴。我也很想找人聊天,但一定不可能把我想聊的聊清楚,或者说我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宣泄的是什么。
这就是孤独吧,一瞬间觉得提不起劲,心里像缺了个口子,学过很多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但这种孤独如迎头浪一样打过来时,只有受着,捱过了也知道不是个大事,不过是和所有人一样沉默的过了几分钟的人生。
孤独这道题无解,但学习,看书,和人交谈,吃好吃的,都可以让生活更好过一些。
孤独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朋友最可贵。和人交谈十分钟,比看一本书有用的多,和阿潘一起看了电影后,微信上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闲天,果然,孤独这玩意再可怖,和人有了联系,都只是网抑云的专属时间。
享受孤独听起来很美好,但我目前做不到,这个宏大的命题,还是随着生活的推演,慢慢的展开吧。
其实孤独真的还是闲出来的,我失眠的时候经常想,如果我是上个世纪的农民,每天农田里劳作一天觉都嫌不够睡,还会有这些劳什子想法吗?
心态调节很重要,把情绪上的事不当事,要么是结果导向的成功人士,要么是会埋下心理健康隐患的普通人。太把情绪上的事当事呢,这也不是个事。
我察觉到自己是个情绪过于丰富的人,这一点经常让我在听到已经工作了的朋友疲于生活的故事时,自觉无病呻吟。就好像别人都活得充实忙碌,只有我动不动伤春悲秋。
有什么办法呢,我也只能一路识别和整理自己的心情,然后轻装上路。
要我说的话,干实事时,切忌想七想八。
但我还是喜欢想七想八,那就没办法,只能接受这种自己,在情绪中上蹿下跳,或快或慢,反正早晚跳的出来。
2.
按照一贯写东西的风格,我会最后来一段升华,但这篇不想这样。
我过往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束手束脚,怕考研结果出来后我没有考上,那些看过我写的东西的人会想:就知道她不行,成天整些和学习无关的。
我觉得默默的努力,等待一个好结果出来,再骄傲的写一篇从这件事情的奋斗过程中得到的感悟是最酷的打开方式。
但这种执念经常逼的我很难受,好像幻想出很多双眼睛看着我,我必须眼里心里都是自己的目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再失败了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的朋友考研失败,或者没找到好工作,我会觉得她/他不行吗?
不会。
一是因为交朋友不是看这些东西,二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大多都在自己身上。
(“脸上长颗痘痘后,谁还记得那人为啥还不回我消息!”)
“你想多了,才没有那么多人看着你呢。”
“失败了也没关系啊,我们还年轻,还有好长的人生体验呢。”
但会在某方面在意别人目光的,恰恰是自己内心的执念,只不过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把注意力用偏了,以为自己在意的是别人的目光。
其实这是一种表象,我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执念,这个执念不一定正确,但它于此时此刻的我们很重要。
诚实的写写自己的困顿,会让我好过一点,那就好过一点就行了。
我这人啊,无论写文章多么力求有逻辑,落实到操作层面,该焦虑的该烦恼的,解决办法一个没按自己敲下的正确答案来。
眼高手低的毛病其实没有变,想在朋友圈凹出有趣生活分享的心没有变,活在今天焦虑明天的尿性没有变。
说破无毒,我有性格上的优点是真的,做事情的这些毛病也是真的,但需要学习的是,反思就是反思,不要剖析一下自己,就用“啊,但是....”来粉饰太平,不幸的是,太喜欢剖析自己也是个毛病。
轻松点吧那就,绕不过去的无非就是那点内心粉饰。
不管想要的得不得的到吧,我反正横竖逼自己诚实了点,就算拧巴不变,
今天已经想好了明天生日朋友圈的文案,我就是遏制不住自己想不一样的一颗心,哎。
“22岁了,我终于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早睡。”
至于会不会这么做呢,都说了是奋斗一生的事业,当然......
是有待实践了......
最后分享重看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一眼喜欢上的话:
“一个人的成长总会有黑暗,我常常问别人:我该怎么办?我怎么做才正确?可得到的答案要么是毫不走心,要么是漠不关心。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那个年纪的每个人都自身难保,都在期待着被人拯救,在那样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不为难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