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想法成长励志
我读故我在——一份阅读主题书单

我读故我在——一份阅读主题书单

作者: 楠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12:56 被阅读5次

阅读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阅读力也千差万别,年阅读量为零与阅读量过千之间大概差了一个梁文道。古今中外摸索出阅读门道的人不胜枚举,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阅读之于他们究竟有什么意义?怎样的阅读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郝明义说:“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专门给自己安排了一段以阅读为主题的阅读之旅,期望自己的阅读能力跨上一个台阶,让我更自由地去探索未知。希望下面这份书单对大家提高阅读能力有帮助。

关于阅读方法:

1.《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是阅读教科书般的存在,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阅读。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小学时代就应该具备了;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和粗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精度的能力;主题阅读是以感兴趣的主题为切入进行系统性阅读的能力。比如,我这次的主题阅读。

书中还十分细致地分享了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探讨了阅读与心智成长的关系。虽然如教科书般难免枯燥,但是假如想提高阅读能力又苦于没有方法,相信这本书会为你指明方向。

2.《越读者》

何为越读者?知识犹如密林,阅读是通达的方式,而无越界不成阅读。这本书是郝明义翻译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的作品,褪去枯燥乏味,更多是娓娓道来。有意思的地方是,他将阅读以饮食为喻分为四类:

- 主食阅读——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 美食阅读——高浓度思想的结晶,也就是经典之作。

- 蔬果阅读——帮助查阅的工具书。

- 甜食阅读——用于消遣休闲的阅读,以追求阅读快感为主。

让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在于郝明义说出了一些现实。他强调单一的阅读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严正建议我们要营养均衡,各种书都去读一读。又告诫读者要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切勿走马观花或者贪多。可以说,相当中肯了。

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作者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笔记达人”,喜欢看书、做读书笔记,将读书的过程结构化,分解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环节,并且将笔记读书法贯穿于五个环节之中,对提高阅读质量十分有用。

其中,最精妙也被我运用起来的是葱鲔火锅笔记法。具体方法可分为两步:先写下书本的信息以加深印象,再通过摘抄和评论(在笔记上用“○”表示摘抄部分,用“☆”表示自己的评论)加强输入,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能够帮助我们擦出思维的火花,实现阅读质量的提高。

4.《深阅读》

大约150页的一本书,内容通俗易懂,作者通过对阅读的看法、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以及增强阅读能力的十种技法,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让我引起共鸣的是作者关于深潜力的阐述:我们平时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面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当阅读量足够大时,我们相当于积累了他人的丰富经验,会具有“多视角思维”的能力,为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抓手。

5.《阅读整理学》

外山滋比古是一名语言学家。在语言学中,α语是根据既知、已经验过的事物所产生的言语活动,β语是为了认识未知事物而展开的言语活动。他以此为根据,将阅读也分为α型和β型阅读,即阅读既知信息为α型阅读,阅读未知信息为β型阅读。比起α型阅读,β型阅读更被推崇,它要求读者不断探索挖掘,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知识进行连接。因此养成β型阅读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书中给出了五种实现路径:1. 阅读故事;2. 文学作品;3. 素读经典;4. 读书百遍;5. 耳朵听书。个人感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当拥有的知识越多,也就认知水平提高得越快,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越容易。

书单:

6.《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本书是一本合集,分为如何读小说、经典小说读书笔记以及如何读哲学书籍三个部分。书名有点文艺,内容一针见血,有点辛辣。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毛姆的读书没有那些功利,以享受为最高旨趣。这是我比较佩服的一点。

从评论经典小说到八卦作家的私人生活,毛姆大笔一挥,让狄更斯、简•奥斯汀、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等著名作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事实上了解这些作家的故事,也帮助读者获得了重新审视他们作品的独特视角。

7.《为生命而阅读》

“不会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会读书的人,活过一千次人生”这话太戳心了。看书名无疑会认为是阅读方法论,实际是一份沉甸甸的书单。它不同于大多数书单就书言书,而是将作者的生活体验与26本书的阅读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书名起得恰到好处,文字平实,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是我惊讶于第一篇放慢脚步推荐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位西方作家对林语堂的推崇在整本书里都能感受到;二是威尔独特的视角(如谈《精灵鼠小弟》)以及他在推荐《大卫·科波菲尔》时大胆袒露自己同性恋男友的过往以及心中的遗憾。

8.《生命最后的阅读会》

死亡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临终关怀这些年又常被我们提起。对子女而言,应该给父母怎样的临终关怀才是最好的?威尔的方式有点特别,他与罹患癌症的母亲成立了一个只有两个人的读书会,共读他们喜欢的书,一起渡过最后的时光。

等待死亡免不了恐惧与沉重,阅读成为他们沟通、了解、彼此陪伴的媒介。这本书传达了母子二人对生命、对阅读的热爱,让人觉得无比温暖。

其他:

9.《当图书进入战争》

本书提供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光看书名很难联想到图书能与战争扯上什么关系。事实是,当图书进入战争,图书也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武器。1933年青年学生以“纯洁德国文化”为借口,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运动,大量与纳粹思想相佐的书籍、文献被付之一炬,据史料记载高达1亿册之多。

相反,1941年起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胜利图书运动”,短短两个月就募集到了400万册书,成功地为身处战争前线,内心无所依傍的士兵们提供了精神慰藉。由于反响热烈,战时特供图书委员会顺势成立,实现了从选书、印刷到交付的出版流程,从而出现了军供版图书这样的产物,更使图书出版技术产生极大的飞跃,在美国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平民的休闲方式。

10.《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

这是郝明义根据他与文化、出版、艺术界9位中外著名人士的对谈整理而成的一本书,内容跨越多个领域,从工作(出版、艺术等等)到人生无所不谈。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爱读书,这本书也恰好印证了郝明义在《越读者》中的观点:没有越界不成阅读。

尽管成书于13年,进行访谈的时间更早,但是书中许多名家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仍是十分有见地的。比如詹宏志谈到读书时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又比如,张隆溪讲品味,南方朔谈经典,郑松茂诠释“微型的人生”等等,都让我忍不住多读几遍。

此次主题阅读中的发现:

- 阅读是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作家、出版业者到政商名流,阅读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灵感永动机,也是值得用一生去坚持的爱好。

- 学会享受阅读的乐趣。如果觉得很难,那么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入手。

- 要多阅读经典。卡尔维诺说:“经典是不同的年龄再去读它,永远会读到不同东西的书”。经典可能晦涩难懂,但当攻克那些难关时获得的体验也是相当美妙的。

- 阅读,培养的是一种深度思考能力。当下我们的精力被过分碎片化,阅读方式也以公众号推文等居多,但这样容易陷入思考不够深入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

- 输入与输出是相辅相成的。做读书笔记、写书评已经是很传统的方式了,参加读书会分享一本书是更加时髦、高效的做法。

- 一个不算捷径的捷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对一个主题感兴趣就搜罗相关的书籍去钻研。

- 我们应该多阅读,多去书的世界里逛逛,但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的,因此多实践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故我在——一份阅读主题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rn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