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迷茫的解药

作者: 楠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21:10 被阅读95次
    图片来自豆瓣读书

    尽管看书不多,但我也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好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人人称道的书毕竟是凤毛麟角,假如能从一本书中触及到自己未曾想到的领域至少可以称之为有用的书吧。

    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自2009年出版至今,有四个版本,每本的豆瓣评分都在8.5分以上,累计评价超32000人次,至少在大多数人心中可以称之为一本好书。

    由于有朋友前两天与我聊了聊自己内心的迷茫,我想结合这本书给正迷茫着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可破解的思路。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人是可以改变的。

    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并不完全认同,因为至少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不说那些无法考证的例子,就谈谈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周围人对我的评价都是比较内向,而现如今当我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时,他们多会对我翻白眼。

    而除了性格,根据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心理学家们得出的研究结论:一个人的智商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论据就是即使同卵双胞胎的智商也不一样。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李笑来主张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每个人心智的差异。

    所谓“心智”指的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黑匣子思维》(点击书名查看该书的书评)一书中作者将人分为两种类型: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体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心智力量。固定型思维的人发现生活是无法掌控的,那么大多数人的做法就是视若无睹。相反地,成长型思维的人会通过一次又一次小的改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不同的认知最终造成我们的时间质量大相径庭,继而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使两者之间心智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和时间做朋友。

    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即使差距越来越大,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做出改变。改变的起点就是和时间做朋友,也就是了解自己、了解时间、感知时间,最终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做时间的朋友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比如,前段时间论文截稿,有的小伙伴老早就完成了,而我尽管早早地列了进度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拖到截稿前才慌慌忙忙地完成了论文。事实上,这样是心智的差异导致的。

    那么,究竟如何做时间的朋友呢?我将李笑来的经验总结我三点:

    1. 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运用“时间账本“,记录下自己完成每件任务所花的时间。当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就能够精确地去感知时间,知道自己运用时间的效率。

    2. 制作合理的时间预算:罗列任务清单,根据日常的时间开销估算自己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花费的时间,然后为每项任务设置优先级,使时间物尽其用。

    3.  保留适当的时间空余:做好自我管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24小时填满。一方面,应当基于自己的需要分配时间,同时保持作为一个正常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心等等。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假设将每一分钟都卡得很死,那么当无法完成前一项任务时,势必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下一项甚至整个计划周期内的任务都无法如期完成。

    最后,谈一谈关于成功的认知。

    成功学大行其道的原因是人人都渴望成功,但不得不承认不可能人人都成功。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成功本身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成功的概率是正态分布的。

    我们之所以会迷茫,无非就是发现自己不够成功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我认为,关于成功最值得注意点一点是,成功与否是比较而言的。

    心智强大的人可以运用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智商的,而哪些快乐或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这也是为什么海伦凯勒等人即使遭遇了不幸,仍能坚强地活着;而另一些人却因为我们看似毫不起眼的挫折变得一蹶不振。

    《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光是看我们20岁、30岁或者某个年龄段的成败,只有在盖棺的那一刻才能有个定论;因此,无论当下如何迷茫都没关系,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能打破现状,行动的关键在于发现自己的需求,并且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以及持续的努力去实现它。


    互动话题:

    你觉得迷茫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难以破解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作朋友》:迷茫的解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n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