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当过三年多的民国大总统,咋会去迎驾清朝皇帝 ”
徐世昌作品多年前,那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坐在最高权利位置宝座上,成为一个国家的大总统。
01 苦孩子要多读书
1855年,是个多事之秋,太平天国正在南方各省作战,沙俄,英法也在窥伺。
这一年,在天津也出有个婴儿出生,取名徐世昌。
小徐的祖父,曾祖父也是不大不小的官,可惜自己的父亲死的早,属于幼年丧父的不幸小孩。
家道中落,但好在有一个严母进行管教,不至于日后沦落成街头小混混。小徐的母亲对于儿子的交友也十分重视,如果是品性善良有才的小朋友,就是用好吃的招待,如果不是就断然拒绝与其交往。
现在的底层家庭子女要怎么才能往上爬 ? 高考。 知识改变命运,别说没用,是真管用。
小徐也不例外,是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孩子。16岁时就能给别人讲课了,而后给一些县衙充当文书。晚年时期一度是国学大师
1886年31岁了,考中了进士,总算拿到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了。好运并没有马上到来,小徐在翰林院一直坐冷板凳,当然也不全是每日研究学问。在帝都这种官场,时间久了总会遇到各种高官,所以在九年的冷板凳日子里,小徐没有急于谋求地方职务,而是等待机会。
小徐研读经典,关心时政,同时也上下交好关系,不当书呆子。终于在第十个年头迎来了一个转机,尽管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聪明人总会辨别什么是潜力股。
1897年,袁世凯正在小站练兵,需要处理大量文书工作,于是奏请翰林院的徐世昌总览军队的文书工作,类似于秘书长之职。虽然袁世凯比徐世昌小四岁,但袁大人早在1885年就是清廷驻朝鲜大臣,名噪一时。
不过小徐同志也不简单,书不是白读的,在几个县衙做文书工作时,就认识结交了袁世凯。袁世凯见他满腹经纶,交谈甚欢,还资助徐世昌兄弟二人一笔路费,进京赶考。
02 抓住机遇
由于是翰林出生,加上和袁的关系很好,徐同志不仅处理文案工作,也参与军中机要决策,有军师的样子。
勤奋好学的徐同志,虽然是翰林文人,但也能自学军事理论和英语,积极参与军队训练工作,很快成为二把手。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 往小了说帮助了袁世凯掌握这支军队,往大了说对于中国军事理论近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世昌作品甲午战败,国事糜烂。徐、袁二人都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图强,但二人却都是现实派。戊戌变法,袁的倒戈告密,与徐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袁很快得到西太后慈禧的重用,徐也在袁的举荐下得到重用。
小徐转眼已经50岁了,成了老徐。1905年老徐50岁,出任军机大臣兼理兵部尚书。又过了一年,老徐51岁了,升任东北三省总督,成为地方实力派。东北在日俄蚕食下,已经不是那个龙兴之地,老徐在东北的日子里厉行改革,重用人才,尤其是留洋归国且有实才的人,有效遏制了日俄的渗透。
看来知识分子,还是重视知识分子。20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清廷已是日薄西山,最后组成了一个皇族内阁,虽然满人占了绝大多数,但老徐也是其中一位阁臣。可见其左右逢源,不是常人所及。
到了民国,老袁做了大总统,按情理老徐的国务总理是板上钉钉了。不过没想到的是老徐却淡出政界,力辞总理职位。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老徐深受清廷重视和提拔,如果此时立马做了民国总理,会受到非议。
此时的退出,显示了老徐的老练之处。后人说徐世昌有学问,会做人,会做事也是不无道理的。直到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才答应出任国务卿,不过这个国务卿不是美国那个国务卿。
老袁可能是老糊涂了,把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洪宪皇帝。好不容易搞出个共和国,四年后又冒出个皇帝,这下真的是逆流而动了然后天下共击之。老徐是个明白人,他不想得罪谁,默默与老袁疏远,离开了帝都。
时间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老徐63岁,突然间成了民国总统。
由于老袁死后,北洋派系彼此互不相让,但谁也当不了老大。老徐谁也不得罪谁,反而得到北洋军的支持,在国会里被选为总统。
03 文人总统
老徐在总统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半,时间不算短,因为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总是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
徐世昌老徐上任之后,内政上首要的施政方针,就是积极推动南北议和,从而和平统一。然而内政并不怎么成功。不过在北京建了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对外一战快打完了,俄国爆发革命,老徐在任时完成了中国首次海外撤侨,把大量滞留在俄的中国公民接了回来。
利用俄国内乱之际,派遣徐树铮率军队进驻外蒙,使得外蒙重新归于中国,并在外蒙库伦(今乌兰巴托)设立西北筹边使公署。
巴黎和会上没有收回日本占领的山东,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利用各国矛盾,瓦解了英日同盟。
好景不长,直奉两派枪炮相见,老徐离开北京回了天津。不再过问政治,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多次游说老徐,希望他能去东北,日本人称“满洲国”。日本人还希望老徐可以去迎驾溥仪,也被回绝。老徐说,我当过民国总统,怎会迎驾清朝皇帝。
老徐各处交好左右逢源,但大是大非并不糊涂,会看问题,会办事。老徐继承了传统文人的爱国理想和节气,不培植自己的军队,推行以文治国,在武力争权时代,算是一股清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归葬辉县,仅竖一块“水竹邨人之墓”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