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
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大佛普拉斯》,在台湾金马奖上可谓收获颇丰,接连将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等五个奖项揽入怀中。
最初知道这部影片,是在和菜头的微信公众号里。影片名称来源,其实是因为早在2014年有一部短片《大佛》入围金马奖最佳短片,后来据此改编而成。所谓普拉斯,其实就是plulas,据此命名。
尽管电影的背景是台湾生活为背景,里边很多历史背景与社会氛围,很难建立切实的心理感应。但是仍然不妨碍电影本身所传达的意义。纸醉金迷的上层生活,与常人无从知晓的底层民众生活之间,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阶层,却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生活给予每个人的路径看似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不过,于不同的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或卑微,或扭曲,或造作,或决绝。
世界依旧很大,大到有些东西必然没有进入过你的想象。当然,这种超乎想象的事情,会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奢华到无从想象,一个是简陋到无从知晓。
世界无所谓肮脏不肮脏,真实才是本真的模样。只不过,很多时候,被各种外在的虚妄光环,一点点地覆盖了原有的模样。于是,总有种不自觉被抽离的恍惚感。无论是华灯初上还是暗影独酌,似乎只有圆月高挂的夜里,才能触及最真实的灵魂与肉体。
所谓生活在别处,无非是一种故作优雅的无病呻吟而已。只有每天在为一日三餐不停劳碌奔波的人,或许才会懂得生活两个字真实的重量。有时轻若游丝,触碰不及。有时重若巨石,无力喘息。总之,呈现出各种无以复加的面目,在每一个褴褛衣衫间,刻画出人生百态。
看过《大佛普拉斯》,会有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但是又不至于太过窒息。仿佛似睡非睡之间的一点游离,总会因为精神不济而不愿再费力。可是,内心却明白,终究还是要醒来,还是要开始面对眼下的一切。所以,就是这种无力感,一点点的开始在内心蔓延,但又不至于占据整个内心。
有些影片,看过之后会骂娘,会觉得导演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当然,随着中国观众的观影自主化时代的愈近,在缴纳了无数的智商税之后,中国观众已经可以有意识地分清太过明显的优劣了。
有些影片,看过之后会心绪难平。或许是悲伤,或许是感动,或许是反省,或许是自责。总之,导演会利用各种手段,试图一次次冲击观众的感官与内心,以达到某种期许。这可以视为是一种情绪的大开大合,也可以视为是一次暂时人生角色的抽离。
有些影片,看过之后却无从言语。说是落寞吧,却不知该怎样表述。说是悸动吧,却没有那么的彻烈。说是苍凉吧,似乎内心还没有达到那片旷远。但就是这一点点难以定义的情绪,一直在内心里延续,无处游走、无法破离。
《大佛普拉斯》应该是属于最后一种。看过之后,总觉得胸有千言,等到下笔时,却慌乱得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些混乱,有些慌张;有些迷失,有些怅惘;有些愤怒,有些绝望;有些落寞,有些荒凉。总之一切杂糅起来的情绪,始终淤积在那里。可是,却从未想过该如何梳理,任其在心中随意游走,一点点刻画出原本就不曾属于过自己的认知。
所有的镜头语言都非常克制,但是依旧能够看到导演的用意之深。没有绚丽的画面,似乎色调永远都是暗暗的,只有日月交换的光影更替,投递到剧中人物凌乱而嘈杂的造型中。所有的精致,在这里都被支离的破碎一地。
海岛上特有的季节,炎热、风雨、蚊虫叮咬,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人,那些你以前不曾关注过的人,在整部影片剧情流淌的过程中,似乎开始在你的心里烙上了印痕。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某些不经意的角落里,你再次看到相似的身影时,就会在心底产生一些不易觉察的涟漪。
如果电影以及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有意义的话,我想就在于此吧。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大佛普拉斯》海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