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的,今天贴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同时也是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在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的过程中,学会提问,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不止于产品经理,对于运营、商务,甚至是开发,也是同样适用的。
拥有批判性思维是具备理性思维的一种基础修炼。在读的时候,越发感觉国内在这方面做的不足。结合自己产品经理的工作,也有了一些思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教育真的很缺这一块。即便是参加工作后,这一部分也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说的是我自己啦~)
一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海绵式”与“淘金式”思维: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两种思维在应用上要对立统一,我们似乎只被教了前一种,小学老师都说“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对知识渴求”云云。
学校只教我们去回答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却只有参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优解,并且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存在。复杂的问题往往没法显性化,只能靠经验积累的传递。
在决定评估一个问题前,要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关键问题的结构: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那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那些合理的结论?
当你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的时候,你的问题会更佳的深入。
二
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从论题和结论入手。如果找不准作者或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会是驴唇不对马嘴。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者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于否提出的问题;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结论是作者或者观点提出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如何找到结论:
问问论题是什么?
寻找指示代词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问一问“所以呢?”
三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什么应该同意他。
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者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或者其他陈述。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者逻辑依据。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的时候,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理由和结论构成了“论证”。当我们谈到某人的论证的时候,我们在谈论单个理由和相关的结论,或者是一整套理由和他们将要证明的结论。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
论证必有其目的
论证的质量有高低之分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结论和理由
另外,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不要过早地做出判定。花点时间思考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的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同时也能够提高交流的质量。
四
如果每个词都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不止一种含义。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喝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和每个人交流都会遇到概念同步的问题,不是么?
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者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的以为很多词汇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理解,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
如果有人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或者动手去做某件事,在我们认真地考虑他的论证到底有多大价值前,那个人首先就有责任澄清任何可能存在的歧义。
与结论相关的关键字存在歧义的话,是需要重视这些关键字的,因为它们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关键字越是抽象,人们越是有可能对其作出多重解释。
五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是什么把戏。
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假设的特征:
隐藏或者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去哪儿找到假设:首先查看理由,然后查看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说明自己的价值倾向。
描述性假设,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或者事件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是怎么样的看法。找到描述性假设的方法: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寻找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想法;将自己与作者互换位置进行思考;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认识到有可能存在的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认清假设是否有意义。
六
判断交流着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者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谬误,就是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些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三种常见的谬误推理过程中的“诡计花招”: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谬误的种类: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滑坡谬误,指的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些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是指谬误在论证中的关键字有两种或者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可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是指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受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其实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并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是指使用模糊、因为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的词汇,是我们倾向于同一某件事而不去细致地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将一个不相干的话题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七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者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什么是证据?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高职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者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我们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以及专家意见,它们能证支持明论证么?
对于事实断言,我们需要: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证据?
紧接着,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证实?
证据的效力如何?
事实断言的组成部分:描述性结论、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者结论性结论的理由,以及描述性假设。
主要的证据类型:
直觉
个人经历。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存在以偏概全谬误。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当心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
当事人证词。证词中有关选择性、个人兴趣、省略信息以及人为因素的信息和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权威或专家意见。谨记专家也会犯错误。
个人观察
研究报告。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使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科学研究作为证据的时候,我们需要谨记:1)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2)研究成果会互相矛盾;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4)研究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有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
5)作者或者演说者会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7)研究人员的程度也会影响研究结果;
类比论证,指的是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将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的结论。
八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以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他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通过留意这一现象,就可以识别类比论证。
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要关注两个因素:
两个做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如何找到类比:
识别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熟悉的情况;
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当自己做研究和调查的时候,要不断地观察并做好记录。在开始研究钱,要建立一套程序或者规则来指导研究过程,即方法论。做研究的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保留精确的可随时查阅的纪录。最后,记住你的研究结果所存在的局限。
九
人类都有这样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接连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再写出一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你现在一些论文就坚持戴同一顶帽子。
这时候引出的概念就是替代原因,即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有果必有因,并且可能的原因和解释不止一个。在实际的工作中,你需要时刻问自己是否能够发现替代原因。
记住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还要记住,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要避免因果混淆谬误以及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以及“在这之后”并不等于“因为这个”!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一件事尽皆在另一件事之后发生,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判断哪个原因更合理的标准主要有:
逻辑上的合理性
和你所学其他只是之间的一致性
以前解释或预测时间的成功率
十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帮你判定这些数据到底多让你动心!
面对这样的数据的时候,在做出反应前,先要问一声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十一
推理说服不够强,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有可能省略了太关键的信息。就像马戴的眼罩一样,眼罩让马心无旁骛的关注前方的道路,但同时也阻挡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同遇到让你心动的数据的时候一样,面对不完善的信息的时候,在你准备接收它之前,先打个问号。你需要考虑下,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不完整的推理出现的原因:
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持论者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十二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是”或者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这时候,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二分式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会过度限制我们的视野,从而破坏了推理的进程以及问题的解决。
面对二分式思维方法的时候,需要你对任意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结论为什么或者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二分式思维方法考虑的是“该”或“不该”,而你通过提问,会将持论者带入“这取决于……”的方向上来,以会逐步避免这种思维方式。在某个条件下寻找合理的结论,并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寻找可能的结论。这时候你们的思维会更加灵活,有了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十三
在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的过程中,学会提问无疑对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
本文作者 郑几块,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