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06235/a79d8ddbda83bf7f.jpg)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该影片寓意深刻,抨击了当代的应试教育。一味盲目的死记硬背,批量生产格子式的人才。在高压的竞争中,以分数决胜负,压抑人的真实内心。自杀率高居不下,扼杀年轻人的创意,前途变成了钱途等问题的探讨,引人反思。
1
之前看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国内某知名学府的大学教授遇到一件让他心里有点不爽的一件小事。
有一天呐,他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位特别好学的学生。听课时很认真,每次坐在第一排。原本以为该学生是在认真地神游,但是在向他提问题时,该学生回答的头头是道。
这名老师很是欣慰,授课时更起劲了。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某天,该学生带了一些礼品找上老师,满腔感谢老师的肺腑之言溢于言表,使老师热泪盈眶。感谢完后表明有件事需要老师帮忙,老师当场拍板,说吧,什么事。你作为我的学生,我能帮的一定帮。
后来才知该学生想要老师的一封推荐信。老师欣然应允。之后,该学生再也没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
老师郁闷了……
现今的学生太过世故,已经被培养的趋利避害。更加懂得社会的生存之道,怎么做会对自己利益最大化。
2
影片中的“消音器”查图尔,就代表着这一类人。只是影片有点丑化这一角色。起早贪黑的啃书,不追寻自己的内心,只是靠着死记硬背,不择手段努力地去实现世人眼中的成功。相信现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教育体制,批量生产出来的。而社会也需要这样格子式的人才。
查图尔也在努力着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观看影片时,他可能让我们觉得有点可笑,尤其他的那篇演讲稿。在他声情并茂的背诵中,下面已经哄堂一片。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演讲稿被人动了手脚。
但是在老师眼中,这类学生是他们最喜爱的;在社会上,这类学生是最受欢迎的。
这类人素来不做无用功。看本书都会先去考虑一下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在技能上能使自己得到什么样的提升。
有时我就在想,难道就不能单纯地因为喜欢而去看一本书吗?
这类人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活得很好。因为他们很适应这样的环境。会努力博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已经学会了丛林竞争法则。
3
校长为难兰彻,让他在课程上讲工程学。兰彻用别样的方式教育了大家。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法罕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相信这个理论知识,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只有他在几秒内付诸于实践。同时也为后面剧情做了铺垫。
莫纳即将生产,校长要送她去医院但是道路堵塞。最后在皮娅的远程视频指导下需要兰彻为莫纳接生。兰彻利用吸尘器制作一个真空吸盘。雷电造成断电,他还利用自己的发明恢复了供电。
他用实际行动为大家上了一节“学以致用”的课程。
4
校长灌输给学生的一些观念让我觉得很亲切。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别人挤下去。”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
等等这些励志名言使我想起在高中冲刺高考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我是麻木的,在三点一线的轨迹上认认真真走了三年。五年高考十年模拟就那么傲娇地在我的脑海里转呀转呀。记得周末回家,家人说我的精神是恍惚的,有点学傻的倾向。喊我一声,我得反应很久。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
但是如果现在问我,迄今为止知识最渊博是什么时候?好像还真的是高中那几年。课纲内的随意一首诗,你说出一句来,我能背诵全文。数学物理公式,你说出名字,我能立刻背诵出公式。
只能说那时的自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影片很精彩,里面的故事使人潸然泪下。深厚的友情让人羡慕。真的兰彻说: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听完这句话泪目。忽然想到王勃那句著名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无需努力活出别人希望的样子,那样太累。带着对明天的恐惧,怎么能活过今天。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在人生的路上,我们需要轻装上阵。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追求卓越,成功就会找上你。
作者语:本篇文章仅为个人观点,欢迎留言予以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