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源出于古代姬姓。
《通志·民族略·以国为氏》记载:平王之子烈封汝南者,亦为周氏。烈传十七世,至秦,秦灭周并其地,逐为汝南著姓。汝南成为周氏的郡望,特别是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繁衍最为旺盛,成为周氏群体的主干,故后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自称。
周敦颐的先世徙居情况大致是:由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再由宁远到道县。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
周敦颐故里有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奇观”。对联之意表明,鲁迅和周恩来是周敦颐的后代。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氏宗祠内大多悬有“汝南世第”和“濂溪世家”两块匾额。“汝南世第”,意为源于河南汝南的周氏先祖,源远流长。“濂溪世家”,是指周姓曾出过濂溪先生周敦颐这位著名学者。
鲁迅家的灯笼上有“汝南周”字样,民国《绍兴县志·姓氏编》说周氏“谱载先世居汝南,唐永泰中有名崇昌者,仕致廉州刺史,居于道州宁远”。
灯笼上的“汝南”指的就是宋代理学大师,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说而名垂史册的周敦颐的爵位。周作人后来写有数典诗,其三即是歌咏这位祖父所说的“始祖”的。以周敦颐为始祖,周氏家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周恩来故居“百岁堂”三门有一副木刻楹联:“濂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濂溪指周敦颐,“绵世泽”说明居住在这里的人户是濂溪的后代。“沂国”是指周茂曾封沂国公,沂国公是绍兴周氏振家声的杰出人物。周恩来祖居大厅还悬挂堂匾“锡养堂”,意为不忘先祖周如锡的养育之恩。
石生认为,西汉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汝南安城周氏实为天下周氏一个重要发祥地。但对安城遗址,正阳、汝南、平舆、确山都各有说法。另外,要说鲁迅的祖籍在正阳,意义已经不大,因为实在是太久远的事情。
那么,对祖籍一事,鲁迅的家人又是如何看的呢?
周建人称原籍汝南
钱理群在《周作人传》中提到,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所写的《浙江乡试硃卷》中的履历是这样写的:“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
但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对“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鲁迅故家的败落》中,周建人表示:“我相信我们原籍是河南省汝南县……宋朝‘徽、钦二帝被金兵挟持而去,康王赵构在爱国将领宗泽等人的保卫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时称南京即位,史称南宋。可是,赵构仍不想抗战,反而仓皇南逃,不久,金兵长驱直入,赵构只得逃到越州绍兴;后来,又逃到明州宁波’,周家的祖先也有可能是为了躲避金兵,从汝南来到绍兴落户。那么,我们家族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鲁迅的另一个弟弟周作人在《谱列》中写道:“吾周氏始迁祖逸斋公于明正德间徙居越城竹园桥。”
据度正《濂溪先生年谱》考证:周敦颐的曾祖父从远公始徙营道,即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另一说法是周敦颐的祖父智强定居道县,亦葬于道县。宁远有“周子汤沐之乡”的流传,“汤沐”今称说“三朝”,说明周敦颐有可能是在宁远出生的。
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鲁迅(周树人)、周恩来分别为周敦颐第32代孙和第33代孙。
周敦颐的先祖们又有怎样一番经历呢?
汝南周姓出安城
周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与轩辕黄帝有关。早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就有一个属于黄帝姬姓的古周国存在。古周国消失后,其遗民以周为姓,传承到今日。黄帝的姬姓后裔建立了周朝,周朝的王公贵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巨变中,纷纷以国为姓,周姓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并迅猛繁衍发展到今天,形成中国的一个大姓。周姓总人口如今有2520多万,名列第10,湖南是全国周姓第一大省。
汝南周姓始出安城。
安城为县是在汉代,随着汝南郡的设立而建立。
据考证《诗经·国风·周南》的《关睢》《汝坟》等十一篇即创作于安城,系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周姓的发祥地。
安城故城毗邻先秦的汝水故道,以地势高凸,水患不浸,称为“汝坟”。
春秋初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今洛阳)后,分封其三子姬烈于汝坟为汝坟侯,以城名国为“汝坟国”。春秋后期,兴起殡葬封土起堆之风,墓堆称“坟”,合称为“坟墓”,因汝坟有不祥之虞,“汝坟”改称安城。
因安城位于先秦汝水故道南岸,所以又称“汝南”。汝坟国为秦所灭后,周氏宗族继续在这里聚族而居,以国为姓,名曰“周氏”,号称“汝南周氏”。
东汉退功臣进文史,封姚期为安成侯,三国鼎立,安城为魏国南疆的军事重镇,著名的政治家、名臣贾逵任豫州刺史,治所安城。时人丁剧增,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安城达到全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由于鲜卑、匈奴南侵,战乱频繁,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土地荒芜,形成了“遍地皆蒿草,十里无人烟的凄凉景象”,一代名邑安城逐渐冷落废弃。
安城没落,周姓子孙却繁衍迁徙到全国各地。
汝南安城周氏作为中原的名门望族,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乃至近现代,英才辈出。著名的有:西汉的周勃、周亚夫,东汉的周嘉、周畅、周荣、周兴、周景,三国的周瑜、周鲂,晋代的周处、周访、周馥、周浚,南北朝的周朗、周颙、周弘正、周炅,隋代的周法尚,唐代的周允元、周墀、周宝,宋代的周敦颐、周渭、周启明、周邦彦,元代的周伯琦、周德清等。现代则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周树人)、国务院原总理周恩来等。
清代嘉庆年间的《汝宁府志·周燕传》曾言:“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称周氏。”汝南周氏的繁衍迁徙和它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分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堂号——汝南堂。随着汝南周氏两千多年来在海内外的播迁,周氏汝南堂已成为周氏后人寻根问祖的源头。
安城故城之争
承载着周姓家族荣耀的古城遗址到底在哪里?
安城是豫南地区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故城。安城故城的位置,久已不清。民国十七年《确山县志》记载在确山县境;民国二十五年《正阳县志》记载在正阳县境;民国二十七年《汝南县志》记载在汝南县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近年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正阳说”,但问题不等于已经获得解决,至今仍有争论。
现在的汝南、平舆、正阳都有安城遗址。
驻马店安城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秦本纪》和《魏世家》里都有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的记载。裴骃在《史记集注》中引用《地理志》的说法,认为此安城就是汉代汝南郡安城县。安城县从汉代设立到高齐撤并,前后经历了700多年,三国时期曾一度作为豫州的州治,是魏吴两国的战争前沿。魏人贾逵为豫州刺史,曾以此为中心,“通运渠二百余里,以修水战之具,人因以为利。”
最早关于安城县城位置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汝水》说:“汝水过了上蔡县西之后,又东南,经平舆县南,安城县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这里的意思是,安城县故城应该在汝水的南边。
正阳县寒冻镇西汝河南之固城寺,距正阳县城30公里,距汝南县城35公里,汉朝所建,迄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后,每逢暴雨天,汉砖、汉瓦片遍地皆是,并可寻得铜、铁箭头、陶器碎片等。
清朝时,正阳县有热心人士为修县志,还专门做了实地考察,认为正阳县固城寺就是汉代安城县的遗址。
民国《正阳县志》周仁传云:“汉兴,续周嗣,复封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安成。”是为安成建城之始。此城当时属汝南郡辖(汉置汝南郡辖对县),后汉改“安成”为“安城”,仍属汝南郡。历代正阳旧志对相关内容也均有记载。
1983年4月10日,正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经注》说安城在汝水南,后世《太平寰宇记》《一统志》《河南通志》《汝宁府志》《汝阳县志》等说在汝水北,这应该是汝水河道改变而导致的差异。而当代《平舆县志》和《汝南县志》分别认定平舆县老王岗乡兴旺店村朱岗村、汝南县王岗镇北湖村为汉代安城故城遗址。正阳、汝南、平舆都有发现安城故城的记载,但哪处才是真正汉代安城县的遗址呢?
汉代安城究竟在哪里
《汝南县志》记载汝南顶子城遗址外廓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长6公里。外城现称城子顶,边长约10000米,依坡而上是呈斜坡形的内城,约40万平方米。遗址上的古代建筑根基很多。顶子北最高处房基墙脚排列有序,有用汉代毋子砖砌成的三角形下水道2条、陶制下水管道1条、古井5眼。相比汝南安城遗址,正阳县固城寺遗址南北长730米、东西宽550米,平舆老王岗乡刘岗遗址面积为3万平方米。
2016年,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10处,其中认定的安城故城遗址,为东周至魏遗址,位于驻马店平舆县老王岗乡兴旺店村上榜。
距平舆县城东南近18公里的老王岗乡兴旺店村刘庄、朱岗村一带,西北距汝南县城8公里,南距汝河3公里,完全与文献资料所记载的位置距离吻合。故城北靠先秦汝河故道,东临汉代大型水库鸿隙陂遗址,由于受水道和陂泽的影响,北城垣东西长约500米,南城垣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200米,呈梯形状。遗址内砖块瓦砾遍布,以汉砖残块、汉筒瓦、板瓦残片为多。近年曾出了一些古井、汉磨、饰绳纹的陶制地下管道,及小件铜器、玉器、五铢、货泉等古币,时而发现古建基础。故城南是一个汉墓群,此地号称“十八冢”,是安城籍世家豪族的茔地。
2017年6月27日,丁酉年姬烈墓冢祭祖大典在平舆县举行。来自新加坡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位周氏宗亲代表共同祭拜周姓始祖姬烈。
当日下午,在平舆召开的“中国·平舆汝南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洛阳市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中华周氏联谊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周氏联谱》副总编周唤民,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周征松,《中华周氏联谱·古代卷》副总编、南昌大学教授周兆望,平舆县文物考古管理所原所长张耀征等专家学者都就平舆县是周姓发祥地作了交流发言。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平舆是周姓的发祥地,这次周氏族人的寻根问祖之旅,也许是对周氏发祥地认可的最好
—摘自《驻马店日报》
汝南周氏聚郡望九疑开枝遍天下
一一写在中国首届平舆汝南周氏国际研讨会圆满结束之时
提及中华姓氏名门望族的形成,周氏“言必及汝南“。而当今遍布海内外的中华周氏后裔十之八九,也都自诩为"汝南郡周氏“。但对古代形成周氏汝南郡望的地域所在,知之者甚少。在当今人们寻根谒祖热中,周氏后裔更渴望寻到当年开创汝南周氏一脉的东周平王少子姬烈聚族而居的故地"汝坟"__安城,去凭悼这位开创"汝南周氏“的肇基始祖。
2017年6月26至28日,在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召开了首届汝南堂国际研讨会,为众多汝南周氏寻根谒祖找到了座标,笔者甚感欣慰。
汝南周氏在三千多万的周姓之众中,占比十之八九,形成这么巨大规模的族群,历经了三个历史阶段,即:聚、分、扩。
第一阶段聚,自东周初年(公元前770年)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这五百余年期间,以汝坟侯姬烈为首的家族在这里聚族而居,形成了中华第一个人口众多的名门望族__周氏"汝南郡"。
第二阶段分,据唐宰相周墀的《家谱原序》中记述:我先人自汝坟世为甲姓,尚矣。十子分支,东南济美,人望华国,并曜联辉。
讲述的是自西汉文景帝间,汉继封汝坟侯刘仁"十子分支“,分别发展族群的事,十子分支,形成了八个新的周氏郡望。
第三阶段扩。即开枝散叶扩展至海内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历史时期自唐朝中期起(公元780年)至現代,历一千三百余年。这一阶段从唐宰相周墀《家谱原序》中"乃溯蓬陵侯以来至永城侯为一派,与南迁黄冈者为一派,析为两册。永城之派逮息国公张大厥声,继产廿四才子,振翼云汉,垂光虹蜺,继踵当官,異代同荣,美成在久,其在斯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永城之派的世系:蓬陵侯周表→永城敬侯周才卿→息国公周归仁。周归仁的后代"继产二十四才子",为汝南一族"张大厥声",带来了家族的繁荣。这廿四子,便是息国公周归仁四代孙道州刺史周如鍉所产的六个儿子与其弟金紫光禄大夫周如锡所产十八个儿子,因均以"宏(弘)“字冠名,族中称"廿四宏"的人物。
这二十四宏,在九疑山下开枝散叶,隨着出仕各省,把汝南家族播迁到各省区。
对于周如鍉周如锡兄弟俩,因官微事轻,正史虽无记载,但我们宋太子太傅赵抃的诗《钖公赞》中仍可查到这些史跡。
赍志安边,奋往直前。
指挥如意,奏凯言旋。
膺爵受赏,气节弥坚。
议事不合,谢事辞权。
择居仁里,兄弟怡然。
令嗣十八,玉笋班联。
疑山苍翠,潇水潺湲。
清风兩袖,难以言传。
周如锡这位由进士入仕高州刺史的人物,曾奉旨安定南部沿海边境,任水陆马步都统征南大将军。功成受赏为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上将军。因议事忠耿,不附圣意,被贬为道州司马。在这里他与长兄长道州刺史一周如鍉共择九疑大阳望岗定居下来,精心育子成材。
廿四宏中的一支,传到宋代时,产生了道学鼻祖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以《太极图》、《通书》名闻于世,其产二子八孙,再一次播散四方。至今,仅江、浙、粤、湘、桂、闽、鄂、赣以濂溪后裔相称的汝南周氏就不下千万之众。占据了全国周氏三分之一的人口。
至今,这支汝南周氏以"汝南世第"、"濂溪世家"为家族之荣。
2016年农历6月初6日,一千四百余汝南后裔相邀聚集于湖南宁远,为周如锡诞辰1345周年举行庆典;2017年六月以来全国各地多处陆续为周敦颐举办诞辰千年纪念纪活动,将汝南周氏的凝聚力,充分显現出来。
平舆,作为汝坟侯封地,汝南周氏最早的发祥地,为给寻根谒祖的汝南后裔创造什么样的祭坛呢?它应是以肇基祖的名字冠称的殿堂__"烈侯祠"。只有用这个名称,才能彰显其为汝南周氏肇基始祖的唯一性。才能令后裔登祠肃然起敬,才能成为人们追根溯源,谒祖思亲的圣地。
—摘自《周氏家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