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在本书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它,之所以会买它看它,首要原因绝对是因为它得了茅盾文学奖。我一向喜欢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大都关乎民族、命运、苦难这些主题,有思想性,够厚重,值得回味,就像最近正在热播的《白鹿原》一样,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繁花,这个名字真的很奇怪,我承认它够文艺,但是也必须说明的是,从题目上我真的猜不出这本书是写什么的,繁花,生命就像漫天的繁花随风飘零?姑且这么猜测吧,我这是第一次买书完全不看介绍买的,只是为了茅盾文学奖这个名头,还有王家卫的大力赞赏,我相信它应该不会叫我失望的。幸好,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买的真的值!
什么是上海呢初看这本书,我是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的,茅盾文学奖加王家卫这个组合,我就相信它值得我这么做。然而,看着看着我却渐渐厌烦了,因为书中大量都是上海的方言,我不是上海人,家乡离上海也是十万八千里,书中大量的方言对我来说丝毫无法体会出其中的韵味,反而是一种折磨,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也是用了大量方言,我却读起来倍感亲切,为什么上海的方言对我来说却是折磨呢?其次,我总是试图从故事中去找出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是,等我看了一小半之后,我都没有找到这些东西的痕迹,反而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这些事情读起来真是枯燥无味,如同嚼蜡。
硬着头皮一直看下去,看着看着我才渐渐看出韵味来了。这是一本反传统的书,是一本慢热的书,想要一气呵成,想要快刀斩乱麻,那绝对是不适合这本书的。相反,你刚开始读会很厌烦,但是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其中韵味。就像一杯苦咖啡一样,入口很苦,但是喝完了,唇齿留香,之前的苦涩最后都化为了狂喜,这种味道会一直持续很久很久,回味无穷。
开头几句道尽风流“这天下午,沪生经过静安寺菜场,听见有人招呼,沪生一看,是陶陶,前女朋友梅瑞的邻居。沪生说,陶陶卖大闸蟹了。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沪生说,我有事体。陶陶说,进来嘛,进来看风景。”
记得王小波评价《情人》的时候说,无限沧桑尽在开头。我想,读这本书这个开头也同样适用王小波的说法吧,一个简简单单的开头,其实就已经给这本书定下了基调了,也交代了一些主要人物了。“进来看看风景吧”,这是陶陶对沪生说的,也是作者对读者说的,进来看看吧,一看你就会被上海那种软绵绵的时代迷住的。
上海吴侬软语令人沉醉方言,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还是那句话,可惜了,我不懂上海话,不过我能够理解方言的一种亲切感,并且很多东西只有方言才能理解那个韵味,假如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没有那些老北京话,你读起来肯定也是如同嚼蜡,一点滋味也无。近代以来,北方话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国语”,国语字正腔圆,说起来的确比较大气正派,相比较吴侬软语,总有些靡靡之音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上海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应该称之为“大上海”吧。想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额上海,那个时候的上海是整个东方的一颗明珠,无数人向往的地方,很多外国人都在上海淘金,这里就是现代的纽约啊。那个时候,中国的其他城市黯然失色,即使是北京,也远远比不上上海,北京历史味道太重,保守,封闭,上海是现代社会的杰出代表。这里也孕育出了优秀的文化,张爱玲就是上海人,她的作品中就完美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上海的味道,那是一种媚得流油的味道,温柔乡,进去了就不愿意出来了。但是,上海的普通人在这里生活,沾染着大上海的气息从小长大,骨子里也带着这种味道,大上海,他们是有资格瞧不起外人的,他们可以大胆地鄙视外地人,说他们是乡下人,这种话他们是有资格说的。一直到了现在,上海人仍然保持着这种态度,北上广深,大家都说上海人最排外,这种说法是有渊源的。如果我是上海人,我肯定也会这样的。上海话,那种韵味我终究是理解不了的。 张明智老师的湖北大鼓
不过,这也不重要,我是湖北人,我们也有自己的方言,当地也有一些方言作品,每次听起来也很有韵味,张明智老师的湖北大鼓作品我也是从小听到大,每次听起来都觉得很有趣,很熟悉,很亲切,有很多次我也恨不得写一部家乡话的小说,可惜,我自认为水平不够,现在多年离开家乡,口音早就变了,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每次回家去还要调整才能重新找回熟悉的轨道。我想,想要写一部方言作品,必须对方言浸酝很深才行,必须深入骨子里,有一种热爱,有一种自豪,一种祖宗根的感觉,那样才能写成吧。北方有普通话,上海有上海话,南方有粤语和客家话,这些方言都很有影响力,然而可惜的是,中部似乎没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想要完成一部中部方言的作品,方言影响力不够估计也不行。
回到作品,全书采用的是宋代话本的形式,一问一答,是从民间说唱艺人演变成的一种文体,读起来颇有味道,感觉真的有一个艺人在对你说书一样,很有古风古色的气息。乍一看还真的以为是古代的作品,仔细读内容才知道是现代作品,我想,这本书如果真的找个说书艺人来说一段可能更有感觉。然而,如果真的有人说书,恐怕能听下去的也不多,说书人说的一般都是各种小说,内容一般都是能吸引人的神怪、大侠、传说故事,这些内容很能吸引人,这本书却不是这样的,写得东西完全就是几个年轻人从小到大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通过一些小事来衬出时代变化和人心变化,并没有刻意营造故事来吸引人,作者并非不具备这种能力,他完全可以刻画出一个可歌可泣的上海英雄来,有历史人物更好,没有的话造一个也行啊,一下子上海人就高大上了,可是作者没有,样板式的英雄不是上海人的特色,上海人是不屑于向“乡下人”展示自己的,他们有大上海就够了,这种温柔乡就羡煞旁人了,金老师通过一些小事慢慢烘托出整个上海人的精神面貌,这其中很多人浑浑噩噩,很多人流连于各种聚会,也有人沉迷于爱情,有的人当小三,但是也有沪生和宝总这样的妙人,一个妻子出国嫁给洋人了都不管,不拈花惹草,不瞎混,慢悠悠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另一个不结婚,万花丛中过,从来都不失去本心,两个人最后都孤孤单单一人,周围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他们始终不变,这种淡定也是上海人的特色。
繁花真是天生为王家卫准备的,可惜了吴亦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