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妖后

作者: 银灯鸳帏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22:07 被阅读323次
一代妖后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女性,每当人们提起她的时候,大脑中总会浮现四个字“垂帘听政”。有人说她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女人,让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一个强大的国家变成侵略者口中的东亚病夫,让整个中华民族蒙上了奇耻大辱。

她,就是被现代教科书认定的历史罪人——慈禧太后。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从文中可知慈禧太后名叶赫那拉?杏贞(1835-1908),亦称为西太后、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惠征曾经任安徽省宁池太广道惠征,道光二十九年时被外放道府一级官职,同年4月,升任山西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兵备道台,15岁的慈禧随父来到这座塞外名城归绥。关于慈禧的出生地和身世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出生在浙江乍浦、安徽芜湖、内蒙呼和浩特、甘肃兰州、山西长治市等,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北京的,种种的说法只为争得一个历史名人的身份,本书还是以正史为主。

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惠征从小对慈禧要求非常严格,特别重视文化方面的教育。慈禧天资聪颖,无论是读书、绘画、刺绣、弹唱、骑马、射箭等,可以说是样样精通。闲暇之余,常听父亲给她讲述一些宫廷里的事情,并对此非常着迷,少女时期的慈喜就对宫廷生活充满遐想。

慈禧未进宫前,曾看到一位老人在石碑上雕刻,当她看到石碑上的图案为“龙在上,凤在下”的时候,不由好奇地问那位老人:“怎么都是龙在上,凤在下?”老人不以为然地回答说:“龙是皇上,凤是皇后,当然是龙在上凤在下了。”可十几岁的慈禧却指着石碑上的凤说道:“要是我做了皇后,就要把龙雕在下边。”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令老人瞠目结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六十年之后,原来“龙在上,凤在下”的图案改成了“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由此可见,慈禧从小就不甘居于人下,为了满足私欲,她不择手段。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者,不得嫁人。出生在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慈禧,在咸丰二年(1852年)也被选秀入宫,人们都知道“宫门深似海”,失宠的嫔妃犹如落花一般独守空房,直至青丝堆雪,也未必能见到皇帝一面。因此,面对选秀,有人欢喜有人愁,然而,进入皇宫的慈禧却踌躇满志,欣喜不已。

被冷落的慈禧并没有就此消沉,为了得到咸丰的宠幸,慈禧使尽方法讨好咸丰,咸丰终于抵不住慈禧的死缠烂打,不由为她的妩媚所惑。幸运的是,慈禧为咸丰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母凭子贵,慈禧先是被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

生下了这个儿子,从而也让慈禧的身份完全有所改变了,她从先前咸丰帝的妃子变成了同治帝生母,在同治帝之后又成为光绪养母。

且说生下儿子之后的慈禧成了咸丰身边的红人,时刻跟随咸丰左右,对朝政之事也耳濡目染,时常也为咸丰提出一些建议。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大清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又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从而使慈禧有机会开始接触政治。

1860年,迫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跟随咸丰帝匆忙逃往热河。由于纵欲过度,咸丰帝在1861年8月驾崩于热河。咸丰去世前,为防止慈禧独揽大权,委派肃顺等八人辅政。此时同治帝载淳年仅6岁,为了让载淳平稳过度,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将自己的亲信(顾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召至身边,任命他们为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的大臣。在咸丰死之前,秘密授予东宫太后慈安一份遗诏,还分给皇后和懿贵妃各一枚相互牵制的印章,希望她俩能同心辅助载淳。

咸丰帝死之后,慈禧和慈安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对企图专权的顾命八大臣非常不满,于是她借助六王爷奕等人的势力发动辛酉政变,把顾命八大臣都捉了,其中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被处死,剩下的全部被革职。

清除八大顾命大臣之后,奕訢被提封为议政王,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也从此开始垂帘听政。1872年,也即同治十一年载淳17岁,同治亲政,本该两后卷帘归政,可朝政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的手里。同治帝看到慈禧仍不肯放开手中的权力,为了不再让慈禧干预政权,他修缮圆明园以供慈禧居住。此时的大清王朝国库里也已银根紧缺,要想修复严重残败的圆明园,需要巨额资金,所以此事遭到了以奕訢为首的多位王公大臣反对。同治帝面对各位大臣的反对,不但不领情面,反而要将他们革职,但慈禧明白,没有这些王公大臣,大清王朝就会失去一个智囊团,于是出面制止了同治帝的作法。在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其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就是最为得力的干将,他们身为汉族地主武装,在借助列强强大的火力支持之下,解除了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武装,镇压国内暴动势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和回民起义,从而给清王朝争得了苟且喘息的机会。同时,还加强军事建设,巩固封建专制政权,慈禧又重用洋务派,发展军民用工业,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加强训练海陆军,提高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所以说在这段时期慈禧所做的一切都是积极的,故而被称为“同治中兴”。

工于心计的慈禧,不仅除去了肃顺等八大辅臣,就连一向袒护她的慈安皇太后也没有逃过她的毒手,从1861年至1908年间,她以垂帘听政和训政的方式掌控朝政47年,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掌权者。

正因为如此,慈禧也被指与奕、荣禄有染,而且中年丧夫的她似乎也成了难守空房的淫荡女子,就连安德海、李莲英这样的太监也成了她的宠男,从而被冠上了放荡不羁、淫乱后宫的罪名,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

这位女政治家,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一次次的挫折不但没有打垮她,反而让她依然面色严峻地端坐高堂,让人们看到了她的坚强和自信,这样的女子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

一个手中总揽大权的女人,总会面对许多政治上的难题,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总是毁誉参半,但这个被称为 “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的女人,却因为“过大于功”而成为后人唾骂的反面人物。

她这一辈子面对了哪些历史现状,她又做出了做了那些选择,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她是如何处理政治大事的,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寻找她被世人责斥和痛骂呢的原因。

下次我们来看看她的是非功过,再做评论。

1856年,英国人借口凭“亚罗”号上的海盗被中国水师捕而派兵进攻广州。1857年,法国人借口天主教神父马赖被杀而出兵入侵,同一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并进犯天津。

1858年6月18日,咸丰八年五月初八日,大清国钦差吏部尚书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花沙纳、钦差东阁大学士便宜行事全权大臣桂良,这两位大臣和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大合众国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列卫廉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又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虽然击沉击伤敌舰10艘,但毙伤敌军人数只有近500人,而提督史荣椿在这次战斗中却战死了。

1860年8月,英法联军进占天津。9月,清军失利。

也许在这个时候,大家想到的是大清皇帝的英勇抗击,可是咸丰皇帝却带着宫中美人离京逃往避暑山庄(热河行宫)。,并在那里花天酒地,纵欲淫乐,把祖宗江山抛置脑后,他不仅是个被吓破胆的皇帝,而且是死在女人肚皮上的皇帝。从此,中华大地就沦为帝国主义刀枪下的土地。

英法联军在1860年10月13日攻入北京。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畅春园等。一个圆明园就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其中有三百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英法联军在北京抢杀掠夺50天了,对北京城的破坏程度可想而知,那是不能以价值来估量的,特别是从中国掠走的财物不计其数。面对这种情况,走投无路的咸丰帝以办理“和局”不善的名义撤去载垣、穆荫钦差大臣职务,另派恭亲王奕与英法议和,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同年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赔偿巨款的同时还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让中国领土版图大面积削减;同时中国人口还当成了奴隶、牲口贩卖。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发生,让这个庞大的帝国走向了衰落。

从慈禧执政的时间来看,具体时间为1861年至1908年,所以说《天津条约》和《瑗珲条约》与她并没有多大关系,但面对诸多列强的入侵,大清帝国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这幢帝国的大厦也将崩塌了。此时清王朝的现状,让慈喜想到自己一旦掌握朝政大权,必然会背负千古骂名。

咸丰交给同治帝的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帝国,当这个还没成年的新皇帝登上宝座之后,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1861年8月22日,慈禧太后通过发动辛酉政变,政治大权落在她手中。真正拥有实权后的慈禧,她做了哪些令人唾骂的事呢?她又在政治中做了哪些贡献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慈禧太后真正掌握朝政大权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面临的不仅仅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分割,最头痛的是国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就是起义于长江以北的捻军(1853年-1868年)就达到了20万之多,而给清政府造成致命打击的是声势浩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所以说,到了慈禧真正总揽大权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此时的人民和统治者都陷于迷茫状态,面对内忧外患,满清政府已经沦于顾此失彼的矛盾中。而慈禧清醒,只有手中的权力存在,她可以借力打力,也可以再图变革,让社会矛盾减少,同时让朝廷上下听从自己的指挥,方能在西方列强和起义军的要挟中生存下去。其实,此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新三国时代,满清政府、太平天国起义国、西方列强在三分这个帝国,所以慈禧想要挽回满清的稳定局面,只有手中牢牢掌控中央集权,才能让这个四分五裂的帝国重新回到统一的局面。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加紧横征暴敛,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相续破产。在清政府的压迫之下,民族内部矛盾升级到阶级矛盾,所以广大农民都揭竿而起,在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大大小小的反清起义就高达100多次。太平天国运动始于清朝咸丰元年,终于同治三年,自1851年至1864年,持续了14年,势力扩展到14个省,给大清政府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虽然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对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意义,但主要打击的对象是一个封建统治者。

在慈禧主政之后,她一边为了保全自己,一面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起来,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太平军在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这一支农民出身的领袖们,在战争还没有胜利之前就贪图安逸,加上指挥失误,从而丧失斗志。后期战斗的屡次失败,也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洪秀全失去了信心,整个军队对这个皇上帝也不再信任,严重的信仰危机,让这支军队人心涣散,也失去了战斗力,而领导层的腐败也让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虽然起到了安内的作用,但在八国联军的胁迫下,清政府又屈膝投降。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年间,由于清政府长年战争,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长期的赔款,民族产业发展缓慢,满清政府军力日渐下降。但是,清朝政府在也对外做出积极的抵抗。比如:1865年—1870年中亚侵略者阿古柏入侵新疆,慈禧采纳汉臣左宗棠的策略,在1875年出兵新疆,于1878年收复新疆;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慈安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慈禧独裁,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让人不忍卒读的时代。从此,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错误。

在慈安死后,光绪帝年纪尚小,从而朝政大事都由慈禧一个发号施令。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虽然双方在军事上都处于势均力敌之状,可是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政府却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主张“乘胜即收”,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丁?巴德诺在天津谈判《中法条约》。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1886~1888年,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又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西南面为法国侵略者提供了一个势力范围。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大婚之后的光绪亲政,可是慈禧乃训政数年。这个老辣干妈在训政结束之后仍掌管着朝中权力,政务之事都“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慈禧在同治帝亲政时期也掌握了政权,到了光绪帝的时候也行使政权,这个女人太强大了,她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老臣,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从政经验,紧紧地握住行政权力,改变了后宫不能亲政的大清规禁,并且干练老辣地操纵整个大局,但她的智慧和胆识对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已经没力回天。在《中法新约》之后,这个王朝又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在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战败之后签订了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军费2亿两白银,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划给日本,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为日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等11项辱国丧权条约。

1895年4月,传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现状,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从而拉开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发起维新(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日本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泰西新史揽要》等各国改革的书籍。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知识,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为了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让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度。对于维新变法运动,慈禧最初是接受的,但她害怕光绪通过变法而脱离了他的控制。她一边面对图强救国之路,又一面担心自己失去实权,所以把军政实权紧紧抓在手中。1898年6月,在光绪皇帝的领导下正式实施变法,并发布了《明定国是诏》。这一举动受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害怕光绪的变法涉及自己的利益聚集起来反对变法。1886年9月,慈禧等人发动政变,扣押光绪皇帝,处死谭嗣同等六名变法爱国人士。这场变法历时103天,最终以失败告终,史称“百日维新”。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 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从而再次引发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西方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不少传教士也潜入中国,这些外来的教父是不受中国人欢迎的,因为传教士也是在侵略条约保护下进入中国开展传教的。

1897年,德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开设教堂,引发当地乡民滋事,两名传教士被杀,德国政府借此作为借口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俄军占领旅顺,英国占领威海,法国占领广州湾。

对于外国军力的入侵,激发全国各地的排外情绪,其中山东地区的排外情绪最为激烈,其中以义和拳(团)的活动较为加剧。1899年,毓贤到山东出任巡抚,毓贤是个仇视外国侵略者的爱国者,所以他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将义和拳招纳为民团,在给朝廷的奏本中,他将教会的罪行一一列举,以求取得清政府对义和团的重视。

毓贤的作法让侵略者十分不满,加上在1899年冬,在山东肥城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被杀,迫于外国势力的压迫之下,清政府革去毓贤在山东巡抚一职,并让袁世凯在1899年就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和毓贤不一样,他对义和团本着敌对的态度,所以他的到来也给义和团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900年6月,袁世凯对义和团开始了血腥的镇压和屠杀,之后清政府还多次派出军队参与镇压义和团,这种倒打一耙的作法,让人民群众与清政府完全产生的隔阂,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1900年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以为联军要求她归政于光绪。慈禧转为支持义和团向洋人开战。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等十一国宣战。从而形成一个国家向十一侵略国家宣战的局面,在事件平息之前,约有45,000名八国联军及反对义和团的中国军队与义和团拳民对战。

1900年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之后,直隶总督裕禄自杀;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清廷处死;8月4日,3万多联军向北京进逼,沿途遭到共计15万清兵和义和团的顽强抵抗;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徐用仪; 8月15日联军攻占了北京各城门;8月16日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逃往西安。

慈禧在出走之时,为了自保,她做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狡猾多变的她,发布上谕,将战争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义和团头上,同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清政府同时还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一起围攻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联合进攻下,义和团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义和团起义一事来看,满清政府内部出现了许多矛盾,一边是主战的,另一面是主和的,从而朝廷上下都没有同心协力抵御外敌;朝野之间也没有同心御敌,义和团成了满清政府的工具,想要抗敌的时候就用得上,用不上的时候却成为一种开脱罪名的工具,最终成为清政府和联军绞杀的对象。从此事看出慈禧并不是一个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统治者,她只不过是一个为了个人利益而一时改变作战计划的统治者,并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加速了这个王朝的灭亡。

1900年10月,李鸿章抵达北京,向八个占领国展开谈判。俄国志在另约取得中国的东北;德、法、日、意皆有瓜分中国领土的想法;但英、美则以商业为重,希望保持在华的贸易利益,对俄国的扩张存有戒心,故而借此反对各国占领中国领土要求。李鸿章从国际法上,提出义和团为叛逆,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令是被挟持之下发出,不承认中国与十一国交战。各国无割地的理据,中国只有赔偿军费的义务。最后达成的《辛丑条约》的正式名称,亦是一个中国与十一国之间的赔偿协定,而并非交战国之间的正式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支付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史称“庚子赔款。这个数目的意味着要向每个中国人惩罚一两白银。赔款的总值按当时银价,约为3亿330万美元。这笔赔款金额过于庞大,后来美国改变策略,主动退还了部分赔款,并将当时尚未付足的1078万从1909年1月起退还清政府,帮助中国建立海外留学教育系统以培养亲美势力。最初称为“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即后来清华大学的基础,成为后来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英国后来也退还了部分赔款。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作为一个女人,她用自己的双手把大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撑起48年。她亲身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辛酉政变、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苗民起义、陕甘回变、洋务运动、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广州起义、日俄战争、民主革命兴起等等许多大事件,她不仅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更是许多大事的决策者。在48年的风起云涌的历史惊涛骇浪之中,慈禧太后于内于外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慈禧太后的悲剧在于赶上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末世,君主专制以及君主专制脚下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均已在客观上全面阻碍中国国家历史的进程,国际环境和整个世界人类文明都在逼迫着这个古老帝国由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封建帝制到近现代工业文明和走向共和的转变。在这个转型历史时期,慈禧一方面有其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她也力所能及的实行变革,晚年更是废除科举并决意实行 宪齤政,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的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经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已篡夺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帝,以及继位者光绪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临终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绪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党清算。

从广泛角度研究,慈禧当政的结果确实极多数得到负面评价。主要是中法战争后在许多清流文人眼中获得了胜利却仍要签订放弃越南的天津条约,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当时专制政治体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本身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有可能会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从而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避免二十世纪初期遭受极多苦难与大量中国人民死亡的历史,却由于当时慈禧执政中期之后内宫花费糜烂不足以同时支撑战争与慈禧生活费,同时很可能会让满族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国力穷竭并且因此失去权威而垮台。特别是中法战争如果继续,会耗尽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所急需的银两,因此受到了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的反对。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钱。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妖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e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