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很早就被好几位老师推荐过,在今天又一次不知如何议课并体验了上台后的词穷后,果断下单。将近40元的一本书我犹豫了半年,我对自己表示无语。
徐文祥老师曾说过,要想成长就不要怕花钱。他的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对于视金钱如生命的我这样的一个吝啬鬼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总是用这句话来为自己买书开脱,尽管很多买来的书一直是躺在角落里长期吃灰是我的错。
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说“听课评课”,而陈大伟老师用的却是“观课议课”,这样的字面意思的改变首先是氛围的改变。“听课评课”是最后要给出一个好或者不好的评价,给这节课一个定性的结论;但“观课议课”却提倡营造平等尊重的研讨氛围,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积极思考。在此过程中,陈大伟老师建议观课教师用“假如我来教……”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以学论教是在整个观课议课活动中始终要遵循的原则,因为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假设和教学环境中,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而都达到高效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收获和进步是我们判断和衡量教学行为的依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的感受:“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观课议课不是对某一节课给出一个具体的改进建议,而应该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就某一教学行为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收获的这个的一个教研模式。但是为了不使授课教师产生不平等的感觉,观课教师的语言就需要字斟句酌。例如,不要一上来就说这个环节上设置的不合理,可以用反问的语气询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授课教师思考,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观课议课提出的改进方式是这样的。在授课教师说出“我对以下几方面还比较满意”时,议课教师可以追问一下:“你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你预先设定的?”“你做了什么才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要取得这样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以后可以坚持和实践的东西是什么?”在授课教师说“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还是有问题”时,议课教师可以追问一下:“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哪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和调整的东西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