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第一天落幕,随之高考作文题就成了今天最大热点。老树蹭一下热点,谈谈浙江卷与全国卷1作文题。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就要不偏题,前提是要审好题,审好题的基础就是看明白给出的材料。我们现在来看看给出的几段话。
第一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人生坐标可以理解为人生定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即人生理想。那么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定位以及人生理想,而这种定位与理想是与自己的性格爱好密切相关的,再简洁些就是:有怎样的兴趣就会有怎样的定位与理想。
第二段。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家庭对我们的不同预期,理解为父母想要把我们塑造成为怎样的人,比如书法家的父亲希望子女也成为书法家,比如世代为教师的家庭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教师,等等。至于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对高中生这个年纪来说,社会具体地表现为老师、班级、同学、邻居等。一个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的孩子,恐怕“社会”不会赋予他科学家、艺术家等等角色,而更多地认为做经商赚钱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第三段,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基于前面2段分析,很容易归结为:随着时间的推进,孩子的成长,家庭期望、社会角色与本人定位与理想间一定会产生冲突,有时甚至是强烈冲突,比如书法家的父亲一定要自己成为书法家,可是自己对书法毫无兴趣,这就有了强烈冲突。再比如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会有各种专门职业随之产生,而这种变化与自己的理想间也会产生冲突。打个比方,自己的理想是做个翻译家,可是自动翻译软件大行其道了,而且将来的机器翻译势必更为精准,这就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打击。
上述分析后,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
一、大众化主题:个人定位及理想要与家庭期望和社会变化相适应,时刻进行调整。这样既不负家长厚望,又适应时代需要。这样的主题至少不会偏题,而且极具正能量,估计应该是出卷老师心中初拟的观点。
二、偏激型主题。这就包括了至少两个主题。
1、不管家长如何寄予厚望,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坚持自己的定位和理想不动摇。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根筋。史上最成功的人多半就是这样的人,比如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威仪时就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之”,并且毕生为此理想而奋斗。这观点有风险,但如果写好了极易得高分。
2、家长期望实际上就是社会的需求,又怎能违背?比较起来,自己的理想只是一时冲动的单纯产物,哪比得了父母几十年的期望的深沉与厚爱?所以理想随时可以放弃,这才是坚守“忠孝”的君子之道。这个观点也对,但很不容易把握,建议不要轻易写。当然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深的理解,写好了也是会得高分的。
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乍一看,这是有关春秋的冷门材料,可能很多人一看这题目就吓坏了,认为难写。其实不然,材料再冷门,只要提炼出准确的观点,一样好写,在写时完全可以抛开给定材料,另取熟悉材料佐证观点。
先把材料认真阅读几遍,真正看懂。然后我们来看看材料中的三个人,对哪个感触最深是主观性较强的,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齐桓公: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春秋首霸。他之所以能成功,最要紧的就是用对了一个人,那就是他曾经的要置己于死地的仇家管仲。这说明什么呢?齐桓公是君主,是领导,他要治理好国家,就要用好人,这里就牵涉到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的问题。很明显,齐桓公连自己的仇家都可以用,这不是任人唯贤是什么?当然也体现出了他的宽广胸怀。如果选齐桓公,则不妨可以确立“领导干部一定要任人唯贤、胸襟宽广”,或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成人话题恐怕不太好写。
管仲:曾经的公子纠之师到后来的公子小白之师,这是一匹遇到伯乐的千里马,这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臣典范。假如他没有遇到鲍叔与小白,则没有了后面的故事。齐桓公是甩手掌柜,把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管仲,而管仲确实是尽心尽力打理齐国,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齐国大治,国力超强,终成霸业。如果选管仲,不妨从“士为知己者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等等主题去考虑,至于材料,管仲的如果不熟悉,熟悉的有一大把呢。
鲍叔:其实个人认为鲍叔是最值得写的。管鲍之交中鲍叔吃了那么大的亏(明明是鲍叔牙出的本钱做生意,得了利润管仲却要拿大头),可是鲍叔牙毫不计较,与管仲始终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对于朋友他是完全做到了“义”;后来又强烈地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管仲才有能力将齐国治好,这是鲍叔牙对于国家前途的高度责任感;而自己甘居其下,哪怕后来齐桓公身边的小人挑拨离间也丝毫动摇不了他对管仲的信任,这是公而忘私;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要求齐桓公一定要清除掉身边三个小人后自己方才答应他的要求,这是坚持原则。
所以,如果选择鲍叔牙,可以确立的观点比较多,比如:要知人善任;要公而忘私;要坚持原则;朋友之间要彼此信任;要有甘为绿叶的宽广胸怀等等。
总之,充分看懂材料是确立观点的基础,实际上大半篇文章也就做好了。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