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MIT研究性写作

MIT研究性写作

作者: 未来春藤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15:41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黄鹤。

    从小到大,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功课基本没有大的问题。人生第一次挫败发生在五年级。从十八线小城转学到四线城市的重点小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险些因为数学不及格而留级。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死死捂着卷子不肯给我抄的同桌的名字。多年以后反思那次险境,发现原因很简单:因为转学而耽误了一个多月的课,我竟然不知道要“补补”,可见我妈把我放养到什么程度。

    虽然很快成功逆袭,但是上了初中以后,情况开始变得复杂。对于像物理这样全新的科目,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经常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

    直到有一天,我静下心来把物理课本拿出来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才发现那些不懂的地方书上都有写,我竟然不知道物理课本也是要拿来读的。

    1

    类似这样的后知后觉积攒多了,我就总结出,我可能是个感性学习的人,我的一切认知,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外界很难给我有效的刺激。

    这是一种独自摸索式的学习方法,在内在兴趣的驱使下,认真去看去听去做了,就能把感受到的、想到的,转化成头脑里的认知。

    而对于那些不能触动到我的外部信息,比如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就自动屏蔽掉了。但是理性学习的人,则能够把外界的信息直接输入大脑,转换成自己的认知。

    所以这里的“感性”和“理性”貌似包含了两层含义。

    感性既强调内心的兴趣,即“高兴了就学”,又强调学习中的感受和个人体验。

    理性既可以指“不高兴也学”,也强调了知识可以通过科学概念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习者。

    在感性的学习方式下,我能凭着敏锐的直觉,迅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破解表象下的密码。

    比如一道物理题,它给出一个图形,求里面的某个值,我可以根据图形很容易猜到正确的答案,甚至也可以列出算式来求解,但我不确定为什么要这样算。

    又或者我学习英语很轻松,大家都想知道我是怎么背单词的,但是我除了顺着一个一个的音节念两遍,真的没有什么秘诀。

    也就是说,感性的学习,看起来是比较轻松有趣的,也能让我们对学到的东西念念不忘。但它的缺点在于,它有试错成本,它会有一点的不确定,或是不自信,还有就是它的不易分享性。

    感性学习很大一部分是视觉化的学习,视觉化的问题就是难以用语言描述,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就难以传播和复制。很多概念在我的头脑里都是一个个模糊的云团,一个说不出来的感觉。

    2

    由此我想到了我学习研究性写作的过程。真正接触研究性写作是在大学毕业很长时间以后,申请国外学校时才开始的。我所有的个人陈述、写作范例(十几页的小论文),都是一字一句认真码出来的。那个时候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找不到太多可供参考的写作指引,全靠已有的一点语言功底,自己去摸索和尝试。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我并不确定到底好不好,或者说好是好在哪里,坏是要怎么改。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只有感性的体验,使我缺少一套有效的语言系统来沟通、描述和反思。

    直到我有机会进入美国最注重理性思维的研究型大学(MIT麻省理工),并且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创作和打磨我的硕士论文。

    美国高校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不管什么样的学校,一定会有一个writing center,像个小诊所,任何学生都可以预约看诊。

    “医生”会很耐心地把你的文章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告诉你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案。

    虽然他可能只会治标,但你还可以找“专家”,比如导师或教授,去帮你治本。而且,学校里开设各种写作课,让你知道要怎么样通过日常的营养和保健,养出身体强壮不生病的好文章。

    我就佩服外国人的理性精神,任何事情,都能总结出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和技术,直接打包交给你。

    研究性写作就是这样一个事,每个学校都有完善的写作工具包,随时可以交给有需要的学生。

    以前自己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出来的那些写作经验和体会,在得到权威的认证之后,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能力,让我在今后的写作中更加自信和有目的性。

    这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经验相结合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吧。

    所以能不能这样总结:

    感性学习虽然符合人类天性,但是某些感性学到的知识,还是需要理性验证,或者说,在理性引导下的感性学习才能更高效,同时感性学习的成果也需要借助理性语言才能得到传播和分享。

    3

    当小伙伴提出要我准备一门藤校学习法课程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题目就是“研究性写作”。

    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走过的弯路岔路。

    二是因为它本身的重要性。

    虽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一直也在我们的中学里推广,但基本还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我们的大学里也会开设论文写作课,但可能还没超越对格式的强调。

    真正的研究性写作不是要写作文,不是要出研究成果,而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精神。

    这几乎是美国所有顶尖大学共同认可的一个核心教育目标。

    它是一个需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指引和辅助,需要以其他学科和技能为基础(比如语文和阅读素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内化,才能培育出来的一个核心能力。

    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甚至大人,对研究性写作,还处在懵懂的或是小心尝试的阶段,因为不得要领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很好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真是非常好的、不用可惜的学习资源。我们现在的孩子和家长,不必要再像我小时候那样,糊里糊涂地去自己摸索、试错。

    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东西,“教”是教不会的,只有“学”才能学会。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说它起的作用不应该在纯理性的“灌输”上,而只在“点拨”上就够了。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有人偏感性,有人偏理性,有人自发力强,有人自发力弱。作为教育者,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上轻重缓急不同的一记敲打,一下点拨,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指引。

    让孩子能在混沌中突然灵光一现,开了小小的一个窍,或是点燃了小小的一个火苗,这样就很好了。

    这也就是我想通过研究性写作这门课来做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IT研究性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xf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