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两个士兵接到任务,必须在没有进入德军的陷阱之前,穿过敌境把重要情报送到军官手中,让他们停止前进,及时挽救1600名士兵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镜头画面的水平构图,造型看似随意缭乱,实则充满了形式感。整部影片里,出现了很多不同层次的水平构图画面,颇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拍摄风格。其中在片头,一片绿色的草地,映入观众的眼帘,随着镜头的拉摄,水平构图式的画面越来越清晰,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当镜头随着两位主人公的移动,出现了一大批席地而坐的士兵,靠在地道两旁看书的士兵,还有抬着伤者走过的画面时,这前后明显的画面转换,让人们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入悲痛。这与塔可夫斯基执导的《伊万的童年》拍摄手法大径相同,甚至是在后面不断出现有仪式感的造型和构图,都有相似的基调。比如,当斯科和布莱克穿过第一线时,镜头中出现的前景荆棘所勾勒出的构图,断桥框架式的构图,以及远景高水平线构图等等,在《伊万的童年》中,都有迹可循。在整个电影画面中,最喜的是斯科站在树下的那一个画面,唯美清新,仿佛没有了战争一切都那么美好。电影中,有大篇幅的水平构图,这种形式感很容易联想到塔可夫斯基的执导手法。所以可以说,萨姆·门德斯导演有可能在向塔可夫斯基致敬。
除去水平构图,在拍摄方面,导演用了一个极致的长镜头,几乎是一境到底。在这个长镜头中,斯科与布莱克在战场中不断的遇到事和人,有点像斯科与布莱克的“公路片”,两人的人物性格在这其中也被刻画的十分饱满。像布莱克,一路上大部分都在给布莱克讲有趣的故事,还说了些书中的句子,可见其是个有文化素养的士兵;而后,本打算救下德兵,却遭反杀,颇有农夫与蛇的意味,这里也可看出布莱克的善良。当只剩下斯科时,他一个人穿过敌境,在小镇上遇到敌军,在水中挣扎,爬过尸体,这种一个人的战斗,让他在河岸上崩溃,但当他听到歌时,和地上坐的一群士兵一样,想家了,永无止境的战争,也仅仅只能表达在歌声里。得知误打误撞的找到了友军的时候,身为带任务的士兵,身上这种浑然天成的使命感,一下子打破了他之前的颓废之态,还有他找到布莱克的哥哥后释然的样子,种种迹象可见其责任心与使命感有多重要,作为一位士兵,他是合格的,不仅如此,作为一位挚友,他也是合格的。在这个一境到底的长镜头中,导演用细腻的表现手法,把电影艺术变得更加人性化了。
在这部充满艺术气息的影片中,导演并未用过多的台词来阐述战争所带来的惨象,而是直接通过镜头画面来展示,大概这种方式更能激起观众的思绪,来反思战争的意义;随着主人公的行动,他们身上所透露出的善良,知性,涵养,责任等等优良品质,也值得观众学习;也清楚的知晓他们两个身上所有的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更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