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雨
提起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我总会想起《三国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演绎的空城计,吓退几十里的场景。身边只有几个仆从的诸葛亮在空城中弹琴,而率领着千军万马的司马懿却望而却步、无功而返,这个画面太过深刻,让小时候的我觉得他太过胆怯、谨慎,就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上反复经历磨难,才终于明白他是为避免大败仗的出现,宁可退兵20里,也不冒险出击,这样才让自己成为笑柄。其实,这个深藏不露、忍耐克制、健康长寿的司马懿才是人生的大赢家,终使三国归晋。
他是三国时期,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能臣,是当时知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曾跟随曹操征战十多年,多次提供极具战略眼光的正确建议,建有奇功。曹丕称帝在位的六年里,每逢御驾亲征,他都授命留守后方,可见曹丕对他是十分信任。
在诸葛亮离开人世后,他又远征平定辽东,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数十年的后顾之忧。在征战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农业生产,对屯田、水利等农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懿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隐忍谨慎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就是凭着这一点,他熬过了所有政敌,得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并且逐步攀升到了权力的巅峰。
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人都没熬过他,这些人包括了他的主公曹丕、曹叡、曹芳以及他的对手诸葛亮、周瑜等等。
可以说,只要是在那个时候还活着的人,几乎都曾被司马懿视为敌人或者竞争对手,然而他们都一一败给了这位老将。
乱世纷争中,为何司马懿能成为最后赢家?
司马懿用四十一年蛰伏隐忍的历练,告诉我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懂得示弱于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是一种克制律己的强大。
尽管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但一生隐忍、谨慎,司马懿不是没有抱负,相反,他的野心要远超一般人。但他善于退让,善于以退为进,他才能在后来连续受到四代君主的重用,成为曹魏权臣。
为了不过早曝光,为了避免疑心太重的曹操的猜忌,他不惜装病七年,始终回避曹操的征召与任用。直到后来装不下去了,才被迫登台,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
曹操的儿子曹丕更是重用这个一直辅佐他的忠臣,公元224年,曹丕攻打吴国,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领兵五千,镇守许昌,代理国政。
对于一个文臣而言,能执掌军权,本该是莫大的荣耀。司马懿却力辞不受,曹丕说“要你为我分忧”,才不得不担下重任。
何以如此?因为他很明白,坐任何位置,都要用实力说话。羽翼未丰时,自己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养精蓄锐。他在等,等一个真正可以展示他军事才能的时机。
直到七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临。公元226年,曹丕病故,年仅22岁的曹叡登基为明帝。
当时东吴孙权得知消息,趁乱出兵围困江夏城,幸得司马懿率军出击迎战,才得以大败吴寇。有了这一赫赫战功,司马懿被升任为骠骑大将军,实至名归。
最后在与老对手诸葛亮的较量中,为了彻底消耗蜀军的锐气,他坚守不出,让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最后客死五丈原。
当曹魏的军政权力全部落入司马懿手中,他面对被封为丞相,仍然推辞,坚决不受,还不让自己的弟子为官。
司马懿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隐藏锋芒,韬光养晦,这样,在那个强人辈出、战乱纷飞的年代才能保全自我。他藏器于身,深藏不露,方能待时而动。他常常向敌人示弱,这其实并非懦弱,而是一个强者主动选择的谋略。
司马懿一辈子躲过那么多明枪暗箭,能做到与人交锋,不出败绩,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能看清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位置,有自知之明。人太张扬,多源于自视过高,认不清自己的位置。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太过狂妄自大的人,最终的结局都是不好的。
而当有修为达到一定境界,自会甘于谦逊待人,克制律己。麦熟低穗,人熟低头。越是大人物就越是低调,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 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姿态放得越低,越能彰显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