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绘本这种东西很有趣,图片大大的,文字少少的,有时候它很简单,往往是一本薄薄的书,讲述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有时候它又很复杂,一张图里面隐藏了很多一不小心就会漏掉的信息,比如一朵长得像青蛙的云,一个露出一角的帽子。
兴趣使然,我也看了几本经典绘本,也为一些精心的设计而赞叹。但对于如何看懂它、给小朋友讲明白它,仍旧十分茫然。
直到我读完了《好绘本如何好》这本书。
作者多才多艺,是绘本领域的专业人士,他的集大成之作值得读。
作者从绘本的概念、架构、元素、形式技巧、内容手法这些方面,以一大批经典绘本为例,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一本好绘本究竟好在哪里,让我大开眼界,并觉得自己的钱包要捂不住了。
最后,甚至贴心地总结出了欣赏或制作绘本的关键词。看着那些关键词,私心觉得下次再读绘本时,我就可以读懂更多的内容,产生更多的体验。
作者在书里说:“创作者要把读者当作钟,我们去敲钟,让钟发出声音,而不是自己大呼小叫,中反倒无动于衷。”这句话醍醐灌顶。
因为不仅仅是创作绘本,任何想要打动人心的东西,都需要敲响对方心里的钟。技巧只能是辅助手段。
我一度认为很多工作就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现在想来,不免可笑。任何工作追究到深处,都是与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钟,如何用你的工作敲响它,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比如,我是一名教师,想要改变学生的思想,教给他们真善美,就必须要打动他们,引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而不是强硬灌输大声疾呼。为什么现在流行说传统德育效果不佳,因为学生没有被传统的美德打动,他们只是旁观者,就很难从自己内心深处认同,继而践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比如,你是一名文字工作者,想要让读者认同你的文字,就必须从内心深处与读者有共鸣,或者让读者与你产生共鸣。这份共鸣就像是你敲响了自己心中的钟,钟声激荡,读者心中的钟也随之发出响声,交流和认同就产生了。
甚至,你是一名手艺人,只要用心、技艺得法,人们也能从你的作品中感受到你的钟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木雕佛像的修复老师屈峰说:“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而这种体悟,又可以通过作品传递出去,让看的人感受到。
所以,用心感受自己内心,用自己内心的钟声去激荡对方内心的钟声,如果能产生共鸣能一同歌唱,就太好了,那会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以上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想法,甚至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谢谢这些创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