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金色梧桐简友广场
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故事

作者: 言钰落落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16:50 被阅读0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如神,屡屡打败南疆叛军,七擒七纵蛮王孟获,让孟获从此心悦诚服,归顺蜀汉,脍炙人口。然而,现代史学家认为,七擒孟获的传说,完全是小说家言。

    七擒孟获,是演义还是确有其事?

    “七擒孟获”最早出现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记载。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将“七擒孟获”载入书中,而且与《三国志》并无冲突。

    现代史学家认为,七擒孟获的传说,完全是小说家言。原因有三。

    1、孟获其人是否存在

    对于孟获这个人,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甚至有学者怀疑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此人。张华烂作《孟获辩》认为:“陈寿《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

    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著名汉代“孟孝琚碑”记载,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大姓之一,这大大增加了孟获的可信性。历史学家在贵州整理彝文典籍时,也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可以肯定孟获的族别应当是彝族。

    孟获出身南中豪强士人,压根不是插羽毛的,夷人是给孟获当部曲的

    华阳国志南中志: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蔡质《汉仪》曰:“丞,故二千石为之,或选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寮,出为二千石。

    “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南中大姓,这“孟”姓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能够“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可见史料很清晰地把“孟”等大姓和夷人,区分开来,夷人是被“孟”等大姓征募为部曲的。

    孟获后来成为御史中丞,这官位的职责极有可能是“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寮”(这职位在汉代多变,而东汉和蜀汉官制或又有区别),曹魏的司马懿就担任过御史中丞,显然孟获要是没有一点知识水平,是很难在蜀汉做到这个位子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面临过少数民族问题,而蜀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南中。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郁郁而终。当时,蜀汉危如累卵,除了东吴磨刀霍霍,北边还有曹魏虎视眈眈。南中蛮夷本就不太服刘备集团,现在再不造反,更待何时?正好此时益州郡大族雍闿也趁机反叛,招揽南中蛮夷的领袖孟获一起干。雍闿命孟获到其他夷部煽动造反,成功令其他夷部加入。

    2.七擒孟获究竟何如

    南中叛军内讧,孟获取代雍闿,成为领导,诸葛亮三路平叛

    汉晋春秋曰: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华阳国志南中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睢。褒因杀颀为乱......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闿。

    华阳国志南中志: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为太守广汉王士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于南中。

    孟获虽然被誉为“夷、汉所服”,但刘备死后,南中叛乱的第一波领导者为,益州(建宁)豪强雍闿,原蜀汉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叟帅高定,并没有孟获。

    当诸葛亮屯兵卑水时,叛军内讧,夷王高定部曲砍死雍闿,孟获则取代雍闿。

    诸葛亮分兵3路,本人直驱越巂郡,斩夷王高定,部将马忠击破牂柯郡的朱褒,李恢讨伐益州郡(建宁郡),不过“败于南中”而战况不利。

    诸葛亮迅速调整战略,先跟东吴通好,假装尽释前嫌,缓和了东线的危机。然后,诸葛亮便全心平定南中叛乱。

    诸葛亮于公元225年降服孟获,仅用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叛乱,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如此一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他便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七擒孟获的意义在于收获南中士人之心,不用纠结七擒是否属实

    夏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军益州郡(建宁),替“败于南中”的李恢解围,并活捉孟获。“七擒孟获”就是发生在此时,但“七擒孟获”并非罗贯中或其它小说杜撰,而是在《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虽然“七擒七纵”令人难以置信,颇有演义之嫌,但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孟获被诸葛亮的仁义所感动,誓言效忠蜀汉,不再犯上作乱。随后,孟获带军队至滇池。故所谓七擒孟获的意义,主要在于收获南中士人之心,一段时间里共同分享南中政治权益。

    灭蜀之战,南中何作壁上观?

    南中人对蜀汉政权,一直都有着特殊、矛盾的情感。

    孟获臣服蜀汉,是臣服于诸葛亮的仁义,以及诸葛亮所统帅的蜀汉军力。而不是真正的臣服于蜀汉政权。

    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建立政权,只是重新划分越巂郡、朱提郡、牂柯郡、建宁郡、兴古郡、永昌郡、云南郡等七郡,由于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力量薄弱,南中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诸葛亮以南中青羌为五部,由名将王平统领,号为飞军,多次参加北伐战争。由此可见,诸葛亮所以能与强大的曹魏连年争战,而不稍示弱,实赖有南中各族人力、兵员和物资的种种支持。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可以说,蜀汉政权这些年一直在战争,少有休养生息之时。诸葛亮说,决战之资,唯赖蜀锦,而到刘禅投降时,宫廷里竟然发现藏有蜀锦、绮、彩、绢各20万匹。20万匹是什么概念?就是北宋每年送给辽国的20万匹的数字。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对当地经济的搜刮。

    长期的搜刮、征战以及并不属于同一利益共同体这一事实,使得南中人对蜀汉政权的不满越来越强。当魏军大将邓艾偷袭阴平而得手后,刘禅曾打算逃往南中,大臣谯周就建言道: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诸葛亮早已不在,孟获所崇敬的对象消失;蜀汉自身难保,南中人也无需再畏惧其军事威胁。而且南中人一直在负担蜀汉北伐的兵赋,早已怨声载道,不反叛就已经相当给面子了。

    所以,对南中人来说,振兴汉室并非他们的理想,因此,救援也就无从说起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iy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