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纪录片:《无名者》
王兵导演,他不仅是导演,而且是艺术家、中国独立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影片大部分是纪录片,曾获得第7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代表作有《铁西区》、《夹边沟》等。
整个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压抑、沉闷又带着冷静残酷的真实。
这是一名独居的无名者,他样貌像是四五十岁,双手满是泥垢,头顶的头发已经渐渐稀疏,身体有些驼背,腿脚还好,只是比较无力,面容平静又好似一张苦脸。住在土窑山洞中,通过拾荒获得一些生活用品,他会自己开垦土地,种些高粱等粮食。
通过整个地理环境、天气和作物,我推测是在北方的陕西、山西、内蒙古或者河北一带。
他以自己种植的食物为主要事物,为了吃下去食物,可以看的出来他喜欢吃些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他会使用现代工具,吃饭吃热食,喝着沟渠里混着泥土的但应该是烧开的水,通过高盐分的食物制作咸菜获得盐分,用以保证他基本的生理物质需要。
他衣衫褴褛,不拘小节,生活孤独又好像有理有条;他有好几个洞穴,住的地方,贮藏食物的地方,做饭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不一样,他知道自己需要的地方都放在哪些地方。
缓解生存压力的方式不外乎一支土烟,用做完饭后的烟灰轻吹点燃,烟雾氤氲。
厨具大多有几个缺口,但都能再次利用,没有筷子,用两根结实的木条即能解决。
大道至简。
他过着一种类似原始的生活,这让我对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生存,活着。这像是一种单纯的状态,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也没有让人痛心的绝望,生活的一切都平常、平淡,似乎没有了什么情绪化。
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几乎没有说什么话,在有限的几句话里,因为是方言,我也几乎没听懂。这是一个几乎没有语言和交流的纪录片,导演王兵用冷静到近似冷酷的视角用摄像机记录着一切: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的生活。他的生活里已经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与社会进行什么交互,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生活状态,很难受到外界的冲击,金融危机与社会动荡与他都非常遥远,唯一的变数似乎只有老天爷的变化。
有人说他和鲁滨逊很像,但我觉着不像。鲁滨逊是一个对离开孤岛回归社会抱有渴望,对上帝充满信仰的人,从他坚持写日记与记录年份以及收留星期五就可以看出来。而这位无名者不是,我觉着他更存粹,存粹地活着。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人除了“生存、活着”外,无欲无求的状态。你不能说他懒惰与不努力,他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都在为生活努力劳作。不管是种庄稼还是维护自己居住的土墙,他都努力地工作着,从他的动作里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努力的,即便岁月已经使他丧失了很多气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你会从他身上看到,那些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动不动喊着“我活不下去了”并且寻死觅活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除了天灾人祸的不可抗力,只要你有活着的本能与欲望,你总能活下去。
也有人说从无名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冬春夏秋,劳作,吃饭,睡觉;他不说话,但谁不是这样孤单的活着啊……”,说的不无道理,但我觉着做人还是应当有个信仰,这里的信仰无关宗教,但有关想象与希望,想象力是人进取的根本动力,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了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着片中的无名者代表了人类中没有想象力的那一部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没有放弃“活着”的权利,他始终努力地活着,即使在我们以现代的价值观看来,他活得是如此的艰苦而没有希望。但是就像庄子里写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安之吾不知鱼之乐也。”
我们不是他,也不是任何人。无需急着去做评价,何况也不需要评价。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王兵导演通过庄稼的生长抽象为时间语言,从皑皑白雪开始,到黄土之中片片绿结束,整个天地到变化,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暗示了主角的归宿:从生到死,万物轮回。
在剪辑上,王兵用了长段式剪辑,看起来很粗糙,但却给我们以真实的日常感知,把无名者的生活做了感观上最真实的还原。
从拍摄的手法上来看,长短焦段并用,通过短焦来拍摄无名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利用长焦定格的方式,多次拍摄了无名者走向远方的镜头,能够给我以不同的叙述理解。
我觉着好的艺术就像《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艺术家负责将其呈现出来,我们用我们的经验去体会和理解,它是我们灵感的引子。
不管怎样,我觉着《无名者》还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的,他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新的突破主流的纪录片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有闲暇的时候不妨找来一看,也许能够为你带来一些对生活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