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b2458ec27c95c512.jpg)
春及瓜期夏景生,鸣蝉渐欲替啼莺。 这两日耳畔突然传来几声蝉鸣声,这是通知夏天特有的演奏家们又开始登场演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778a67d3ff458019.jpg)
严格说这最先登场演奏的不是蝉,是一种形似蝉,但体型远比正常蝉小的“蝉”,小时候我们叫它“景景”。它的叫声比较单一,一直鸣叫一种调,类似“知——”的叫法。
这种“景景”最先来报道,数量也不是很多,登场最早,但在场的时间不长 ,不几天就被主角鸣蝉替代了。
因为体型小,数量也少,所以倒是被食客们忽略了,得以逃过被捕捉食用的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6acf3cac034dd645.jpg)
“景景”报幕之后,就是主角鸣蝉大量登场了。
蝉的幼虫叫“知了猴”,方言又有不同的叫法,在我老家叫它“节流追”。知了猴一般傍晚开始爬出地面,有经验的食客会在傍晚时分开始来捕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9fbe5f1003a9d91b.jpg)
知了猴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很好食材 ,常被人们捉来食用、交易。幼虫的皮,又叫“蝉蜕”,是一种中药。所以有种说法,说吃知了猴对眼睛好,这应该是蝉蜕的功效了。
昨天在小区外摆摊的队伍中,发现有一位卖知了猴老年人,问咋卖的?答复一元一个。并追加一句“和十年前一样,一个价”。
我听了不禁联想到农民一直呼吁的粮食价格问题,说粮食多少年来是一直得不到提价,倒是化肥、种子价格涨了好几翻,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种地的热情,因为种地肯本不合算,造成大量土地闲置了。没想到这蝉的幼虫和粮食一样,在物价节节攀升的形势下,也没有得到升值。
知了猴退去皮后,就是名副其实的蝉了,我们叫它知了,就是登高枝演奏的歌唱家了。不过可能有的人还不知道,不是所有的蝉都鸣叫的,只有公的叫,母的是不叫的。我们小时候叫母的蝉叫“哑巴”。
知了也能吃,我们小时候都是洗一点面筋,用一根长长的细竹竿,在细的一端,捆一细细的枝条,在最顶端,用线缠一下,以便固定面筋。粘知了时,是愿意粘到哑巴的,因为哑巴,肚子里有籽,饱满。
粘知了也是一项技术活,一般选太阳炙热天,临近中午时开始粘,这是因为知了也怕热,它们被晒得,都不由自主沿树干往下部退,退的较低了,粘起来也方便。
再就是一般选柳树,小燕子树,这两种树上知了最多。特别是柳树应该是知了的最爱,哑巴也喜欢把籽产在细细的柳条上。
粘知了时,把竹竿慢慢伸向目标知了,从下面悄悄地把用面筋粘住知了的翅膀,它就跑不了了,退回竹竿,把知了取下,收入囊中,就是一个战利品已到手了。再慢慢逐个往上粘,尽量不打扰树干上部的。这样有时在一颗树上就能粘不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7ac75642b64cf662.jpg)
在小时候,物资较匮乏的年代,冒着炎热酷暑,中午前后奋战2个多小时,粘一包知了回家,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有时候能粘100多个,回家摘去翅膀,洗一遍,就可以上锅油炸了。出锅后的知了,撒上一些细盐,就是一盘美味可口的佳肴了。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有点垂涎。
一般粘知了都是在立秋前,立秋后,据说知了喝了秋风,就老了,知了就不好吃了,记得小时候,立秋后也粘过,吃起来口感的确差了,“哑巴”也产完籽了,肚子也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64901/b5357e2e0f5af515.jpg)
一般立秋后,知了逐渐就老死了。经常在树下看到已死去的蝉的尸体。
在鸣蝉临近退场时,会登场另一种演奏家,我们叫它“堵了”,它叫起来就类似叫“堵了、堵了”的声音。
随着鸣蝉逐渐销声匿迹,最后是堵了的谢幕演奏了。慢慢地堵了声也渐渐听不到了。这是“”堵了”把演奏的幕布拉上了,知了们的演奏季悄悄结束了。
知了的一生是短暂的,它的演奏声丰富了炎热难熬的夏日。小时候与知了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哪些美好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