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指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我们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创伤发生时的情境。就像电影《月光宝盒》里周星驰为了,了解晶晶的真正死因,一次又一次的去念月光宝盒密码,直到自己看到了事情的真相才停止这一行为。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当我们过去的创伤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时,我们会一次次的重复过去的模式,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马竭尔·卢森堡博士告诉我们:使用暴力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当我们的需要和感受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时,我们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用暴力解决?语言攻击?评论别人?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和平被破坏了。我们的内心和平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呢?当过妈妈的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只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时,在什么情况下她才能够安静下来呢?答案是需要获得满足时。比如说他哭可能是因为饿了,或者是因为尿了。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婴儿的需要一但得到满足就会停止哭闹。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都来自我们内在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马竭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感受自己内在的需要有效避免暴力的发生。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竭尔·卢森堡
出版:华夏出版社
马竭尔·卢森堡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有突出成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由于肤色的问题,在十岁那年,白人打了他,他们认为卢森堡博士太黑;接着,黑人又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白,卢森堡自己说这样的社会也许任何人都想报复他,父母看到了他的悲伤,在13岁那年送卢森堡博士去了圣雄甘地的圣地,使他明白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恩生活赐予,而不贪心。
《非暴力沟通》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比较会让我们会感觉悲惨?如何有效避免语言暴力引起的内心创伤?有效的避免语言暴力你将会获得什么?
为什么比较会让我们会感觉悲惨?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的作者丹·柏林伯格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过上比较悲惨的生活那就去和别人比较吧。痛苦源于比较,生活中我们一定都有过和别人比较的经历,比如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你怎么回事?家长通过比较的本意是激励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往往孩子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激励。
因为在孩子看来,比较是家长对自己的否定,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家长却看不到。这个时候心理可能会比较失落,容易让孩子没有自信,自暴自弃。
再比如身为人妻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家的丈夫比较,你看看老张又升官了,所谓人各有志,升官也许并不能体现自己丈夫的人生价值,这种比较不仅不会激励自己的老公,反而会让老公厌烦妻子的这种谈话方式。就像张德芬说的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都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
是的,我们比较的初衷可能是想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对方,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从比较的角度来谈,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当人们听到批评时
内心更多的是阻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听话的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和父母相处的特别不好。因为小所以不敢反抗只能服从,但是服从往往并不意味着内心的接纳,一旦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就会进行反抗。这也在中国很多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很少交流的根本原因。
除了和别人比较能让我们痛苦和悲伤以外,《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还介绍了道德评判、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等方式都是使我们的生活陷入悲伤的根源。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办法解决的。关注内在的自己,去体会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愤怒的根源是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何有效避免语言暴力引起的内心创伤?
作者马竭尔·卢森堡告诉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内在的需要,关注自己内在需要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评论。有人说观察和评论的区别观察是不说话,评论是要说出来,显然这是不对的。
观察和评论用图标来区分是这样的:
评论 观察
你很少配合我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不愿意参加
他经常说脏话 每次张口说话他都会带至少一次脏字
当人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察是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批评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场景1:
当我们下班回到家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玩儿手机,第一反应通常是大发雷霆。认为他总是玩儿手机,不干家务也不管孩子。
而实际情况是家务活干完了,娃也哄睡着了,老公才躺下来玩一会手机。
我们带有主观的色彩的评论,不仅影响了夫妻关系,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场景2:
假如我们先观察一下家里的情况,然后在和老公说:老公辛苦了,我休息一会就去做饭。老公也许会说:好啊,一会我们一起做饭。
体会内在的感受除了用心去观察以外,我们还需要感知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刚才的例子体会一下自己内在的感受是什么,当我们下班回家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游戏,我们内心是什么感受?
我辛辛苦苦下班回到家,老公却在家里玩儿游戏,游戏比孩子,比家庭还重要吗?不忙的话做一次饭不可以吗?
换句话说:我们的感受是希望,老公不能替我分担一点家务吗?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感受和老公表达出来,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当我们有以上的需要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们的感受:老公我下班回到家,看到你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心理有些难过,因为我希望你能帮我分担一些家务,我上一天班也很累了。
这样的表达一定优于你说:你能不能别玩游戏了,干点家务活。
通过用心的观察,体会自己内在的感受,并且让这种观察和感受得到充分的表达,不仅可是让自己心情愉悦同时也会让对方觉得舒服。人和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你一起我很舒服。
就像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感受是我们需要的根源,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在工作中合理的提出请求是有助于得到其他同事的帮忙。请求有别于命令,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或者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通常也是命令。
假如你的同事忙不过来跟你说:帮我把这个打印出来吧,我太忙了。
通常这种情况下你会帮忙吗?如果选择不帮忙,同事会生气的说:这点小忙都不帮,真不够朋友。
我想大多数人碍于面子,即便是帮忙了心理也不痛快吧。假如他说:XX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了。然后……非常感谢。这个时候你在去帮忙心理应该是非常乐意的。
请求如果用的恰当,自己的需要就会获得满足,请求如果变成命令对于维系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本来可以帮的小忙,有可能别人就不帮了。
具体来说避免语言带来的暴力需要我们对以下四步进行反复的练习与琢磨
1什么是我的观察?
2我的感受如何?
3那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
避免语言暴力你将会获得什么?
当我们合理的表达出我们的请求时,通常我们会感到愉悦。我们会充分体会到爱自己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爱自己首先需要我们转变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停止那些负面的评价。假如我们要求自己每天跑5公里,但是有时候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跑5公里,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说到做到而惩罚自己,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做事没有持久性。通过这种使自己感到羞愧的自我评价方式,加深对自己的憎恨,并用这种自我曾恒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不是爱自己的表现。
生活中最能使我们感到羞愧的一个词语就是“应该”。我应该跑5公里,我应该多陪陪我的孩子,我应该多读一点书。而在这些应该之前我什么都没做,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傻瓜。
《非暴力沟通》马博士告诉我们爱自己的关键之一,就是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学习和成长创造的条件。
深入了解自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用“选择做”代替“应该做”,比如我选择跑步是因为我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苗条的身材。我选择写作是因为我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等等。
就像有一首歌里唱的:爱你就等于爱自己。感受自己内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他人的需要,这是增进了解的一种方式。只要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
人们常说的:爱能使心灵痊愈,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的能力,爱的语言是非暴力沟通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他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生活和爱的艺术就在我们心中,脚下,让我们一道去实现、
愿爱的语言伴随一生,归来仍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