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我市最好的高中里的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值班。接待了一位正就读本校高三女孩的母亲,她转述目前对孩子状态的担忧和焦虑而苦恼的求助。后来她说道她刚从孩子班主任那里过来,孩子自从进入初三之后情绪波动比较多,一遇到事情就会大哭大闹,不愿再上学了。今天因为孩子在校期间从中午到下午第一节课一直未出现,班主任到处找都未找到。打电话给孩子父母,让他们到校来交流和沟通一下。他们也很担心孩子的状态以及安全,所以急匆匆地来了。
她和班主任沟通、交流后,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苦恼和担忧孩子的状态会恶化。
所以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来到我们的心理咨询室。我接待了她。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只会从心理学理论中学到的技术层面给出共情以及倾听为主的咨询。那时的自己看不透也点不透。有时候会无法从来访者的混乱陈述中抽丝剥茧和抓住重点和关键点。自觉功力不足所以不轻易说话,只是倾听为主。
自从跟随应老师微课学习,从本质上学习后,我发觉对于不同的焦虑或者带其他情绪来访者们的陈述中能拨开云雾见真相和觉察自己和求助者的界限。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和引导,不越界和自我迷失。认真专注地倾听过来访者的陈述后,能够找准关键点进行深入开展,最终引导求助者自助自悟。
以前接受心理咨询专业实操练习时一直觉得自己卡在这块和担忧误导来访者。也就是担心自己功力不够,所以不敢去尝试和行动。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倾听和共情。会更多关注来访者的过去、问题或者是情绪。自己咨询下来也会很累。身心俱疲!曾经一下午接待3个沙盘游戏咨询案例后自己感觉像被榨干了一样。后来慢慢再学习、经历、体验和醒悟后发现很多本质的或者相通的东西。
当来访者向咨询师倾述和一直在求解决方法时候,以前的我也很苦恼过,不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一直很卡。
当最后快结束咨询时,来访者想单独请咨询师吃饭、喝茶或者其他方式去帮助时,果断拒绝和告知心理咨询师原则。谢绝好意相邀。
不过现在觉得不一样了。以前认为是很大的问题现在有的毫无问题,有的轻如鸿毛。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更多面相,不在坚守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更能接纳更多的面相了。
所以当这位母亲陈述孩子的事情和自己家庭情况时,很专注地用心倾听。同时后来交流时,她一再陈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女儿不再这样,一再想要方法时,时刻觉察自我。其实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第三只眼睛”。在心理咨询时打开“第三只眼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
现在我更多的把肯定、正反馈、守住界限以及发问、拉升对方能量这些运用到我的咨询中。
看到忧愁的来访者来时低落到走时眉头舒展,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就想来访者反馈的那样,感觉醍醐灌顶,明白了很多以及知晓了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时来访者还会有畏难和不信自的担忧,再次拉升对方能量。
我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启蒙老师对于其他流派不认可,其实觉得只要有效果,比起专业或者有道理更重要。当然不能偏离科学合理的轨道。
实践证明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当我们自己趋于圆满和了解自我以后,会发现外面一切万般变化,皆是幻相。
以上文字书写于值班后回家的公交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