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凡是能够促进儿童尝试成长的书,就是好书。这里所谓的“好”,更多的是从一个成人引导儿童的角度来讲的。
一本童书能够让儿童喜欢,感觉到满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消极意义上的让儿童完成了宣泄,一种是积极意义上的,让儿童完成了净化。魏老师强调,这里的消极是个中性词,不含贬义。
在儿童文学领域,经典具有以下的特征:首先,用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深入儿童的潜意识,触及儿童生命及成长的核心冲突或情结;其次,围绕着核心冲突或情结,给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正向的或超越性的解决方案。
在儿童文学上最常见的故事,就是成长故事。在经典的成长故事中,往往包含三类角色,即主角、反对者和帮助者。角色的功能也是特别清晰:主角要成长,因此必须遭遇反对者,面对反对者制造的障碍。但是,主角永远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反对者,因为这意味着原有经验能解决问题。主角要发展,主要依赖于帮助者,而帮助者可以帮忙,但绝不可以替代,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成长。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经典结构,这个结构的潜意识意味,是以结果为保证,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往往是潜意识里输送的,是通过潜意识里的自居作用完成心理强化的。
由此来看,一个孩子会因为丑小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却很难因为匹诺曹,变成一个更好的男孩。因为《木偶奇遇记》这个故事,本质上是属于讽刺小说。在经典的童书中,对于主人公,不应该是批判性的,这样会导致错误的自居,而应该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含义是“你不对,你要改”,而反思性的含义则是“你是个好孩子,但你可以变得更好”。换句话来说,真正好的童书,是“接纳+引导反思”。《木偶奇遇记》本身的寓言特性和批判气质,导致一种错误的自居。在这种错误的自居中,儿童在潜意识中同化了匹诺曹身上不好的部分,有一种做坏事的快感,因为对匹诺曹的批评是批判性的,是来自外部的,因此无法进入儿童的潜意识,也就是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力量。
《木偶奇遇记》是经典,魏老师以此为例,就是为了说明真正适合儿童心理特征,能促进儿童人格发育的经典作品,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曲折地复现了儿童的成长历程或特定问题,是经典的第一个特征。像《绿野仙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就隐喻了儿童的成长,这是“英雄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被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潜意识里给出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地为儿童指明方向,是经典的第二个特征。
真正好的经典,都是建设性的,布鲁姆称之为“正典”,即正面引导,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的经典。好的童书,是儿童文学中的“正典”,其目的,也是为儿童生活树立尺度。因此,它往往不取材于现实,而取材于理想,尤其是经由人类传统而形成的理想,形成的我们对儿童的期待。
儿童会沮丧,会自卑,大多数情况下,儿童会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最终变成一个平凡乃至于平庸的人,而经典童书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儿童童年埋下一粒种子,暗中指引儿童去形成一种更为自由的选择,就是不屈服于困难,不屈服于平庸,去形成一种深刻的内在生活和外部追求,像英雄一样生活。
总之,好的经典童书能够曲折反映儿童的成长历程或特定问题,能够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儿童指明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经典的童书,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