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有些顾此失彼,培养孩子,却不知道培养怎样的孩子,我们总以为有了分数孩子就有了一切,所以,我们取消了与学习无关的一切。然而事与愿违,我们所期望的到头来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来看看北大徐凯文老师的发言: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考上北大可是我们基础教育下的“成功”啊。如果这时问问我们成功了吗?你会怎么回答。我想,一定会哑口无言,因为我们乃以自豪的北大考生都是这个样子,可想而知,还会有比这更严重的,“成功”虚同妄谈。
孩子的心理问题,这里并非心理疾病。我们很少关注,不知道关注,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有一句很让许多家长心动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有两点没搞明白。一是孩子的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哪儿算是起跑线?于是乎家长把孩子的学习,认字,算题,背唐诗,练琴不能输。一味的学习的时间前移,小学不行,学前,学前不行,幼儿园,幼儿园不行直接胎教。十八般武艺样样全上。然而独独忘了一点,孩子心理的培养,而独独心理的成长才是越早越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7779205/fd41edb7910dfb00.jpg)
第一,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线不能忘。心理的起跑线恰恰是和睦的家庭关系,恰恰是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甚至包括在娘胎的环境。犹如动物一样,孩子的第一需要是环境的安全,越小对安全依耐越强,孩子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归属感”。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孩子一到幼儿园,大哭不止,也常常看到那些虎爸虎妈扔下孩子扭头就走,还美其名孩子独立性差,这样可以培养,慢慢会好的,殊不知,这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第一反应,与孩子的独立性有何关系。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也会习惯的,但给孩子心理上也埋下深深的影响。惧怕和别人交往,惧怕陌生环境也许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二,我们用分数代替了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幸福,归根到底就是心里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状态。而一个人的幸福感也正是有效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心理健康的这些因素都是与“成功和幸福感”最相关的!可以说,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我们,从来不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味的剥夺他的时间逼他学习,甚至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以吃饭相要挟,我们的目的很明确,要一个好分数。不仅家长要,学校要,教师也要。我们就如同编织了一张大网,把所有的孩子都网在里面,并且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孩子的将来,实际这无异于成为杀害孩子的帮凶。
第三,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北大学生厌恶学习绝对是对我们基础教育的讽刺。这些孩子一直可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初中高中,一定是称得上的乖孩子、学习的楷模,学霸。而他们突然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绝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逐步形成的,也许是一种挣脱,更甚者不知道人生的意义,那他学习再好还有什么意义。其实,也确实如此,学习好没有健康的心理作支撑,没有“心理健康”,谈何“成功”。回头想想,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具体知识还能记住多少呢?剩下的就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事方式,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幸福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