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播客。主题围绕小镇做题家的养成、小镇做题家对生活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固化的“做题思维”来展开。
我开始从中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试图在我身体上寻找有没有一些应试教育下遗留的“做题思维”,结果发现,我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的决定以及潜意识里的行为都是“小镇做题家”的影子。这样的思维好像已经在我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了。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前我对这一词并不了解,听完这一期播客后,我开始大量搜集有关于这一词的解读。小镇做题家官方定义是:“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小镇做题家”一词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形成模式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中国“小镇青年”,从小就用做题思维来解决问题,认为一切都有标准答案,认为总会有人给自己打分,认为成绩就是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这样的思维模式是简单纯粹的,在客观上它是有助于提高我们在尚未成熟时期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但在我们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发现生活远远比做题要复杂,因此在那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是固化的,僵硬的,甚至束缚着我们的选择,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人的评判,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