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学中医的经历(五)

我学中医的经历(五)

作者: 玉堂中医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5:06 被阅读35次

《素书》云: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意思是说:

当你的信、义都很足的时候,就能够把所有的矛盾都统一起来,变成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而用到中医上,就是融汇各家学说。

在这个中医网的兼职期间,做了很多事,而每一件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次在中医群里看别人讨论医案,深刻体会到了阴阳变化之道。

那是两位中医在一起讨论一个医案,讨论到后来两人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位比较年轻的就说:“这个病,按照我三十年的行医经验,应该这么治才行,你那个方法不对”。另外一个中医一听,勃然大怒,道:“你才三十年,我都有五十年的行医经验,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

接着两人就都不吭声了,恰好这时我突然发了个表情出去。

他们二人就同时看向我说:“小子,你说我们俩谁说得对?”(各家学说不就是如此么?)

当时我就想啊,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你说这位中医对嘛,就得罪了那位中医,说那位中医对吧,就得罪了这位中医。此乃阴阳消长之机,怎么回答都不好。那要怎样才能让他们阴阳和合,终始其意。都认可我,让他们拿出自己的本事,足够我学习,这样想才是真正的运用阴阳。

因此对于这个提问,就要跳出来看待阴阳,因为跳出来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捭阖阴阳。如同推着牛走,牛不会走,但是在牛鼻子上前根线,你往哪走牛就往哪走了。

因此我想了一会说:“二老啊,你们问我到底谁对谁不对这个问题很好啊,从这中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前辈,是不是先指点我一下?”

他们两人愣了一会同时说:“那你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

我立马答道:“你们二老都是德高望中之人,为了中医的传承而争论不休,这种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为此我也要努力学习,你们看这样好不好,把你们治病的经验和思路教给我,我以后在临床中去验证一下,有效果都是你们教导有方,没效果是我学艺不精,如何?”

经历了这事后,他们更加看重我,就介绍了更多的朋友给我认识,而这些人对我以后产生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就在这时,上面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线下去组织一场中医活动,并把活动的照片、过程、学术交流等内容放到论坛之中,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

你想,中医学院的学生,就跟现在的中医爱好者一样,有人信滋阴、有人信扶阳、有人信伤寒、有人信温病,真是众口难调啊!

但是这事我还是去做了。

我叫上了同校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读医案,讨论医案。那个医案具体记不清了,就随手举例如下:

某某,女,35岁,已婚,因某某不适半年求诊,症状是某某,脉某某。

于是小伙伴们就开始讨论了,

甲说:这是阳虚,理由是啥啥啥。

乙说:这是阴虚,理由是啥啥啥。

丙说:这是肾虚,理由是啥啥啥。

丁说:这是外感风寒,郁而为病,理由是啥啥啥。

戊说:这个病就是在皮肤上,要刮痧拍打。

我一听完,一个头四个大。我还能说什么比较好?听谁的靠谱?

如何才能调和众口?

不过现在想想,也挺感谢这份工作的,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而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得先扯点其它的。

以前有段时间,有朋友给我讲:“我觉得中医是经验医学,需要靠经验、靠时间来积累,你觉得啦?”

我想了一会就说:“是啊,就是需要靠经验、靠时间来积累。以前我知道一个老中医,有四十年的行医经验。有一天有个人来看病,他用他四十年的行医的经验,把别人给看挂了,你听说了这件事么?”

他一听到我的话,大吃一惊,就问到:“你啥意思?经验还能把人给看挂?”

我神秘一笑,就跟他说:“古人说德为本,术为末。就是在告诉我们,技术越厉害,经验越多,人就越容易肆无忌惮,骄奢淫逸。你看古往今来各色人物,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毁在了自己的专业技术上,远如华佗、扁鹊,近如很多民间中医。”

他想了一会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没听懂你到底想表达什么,能详细一些么?”

我又仔细的思考了一下,就说了:“我们大多数人学中医是这样的,先学的是方药,然后用方药去治病,治好以后用理论来包装,我这是符合《伤寒论》的,我这是符合《黄帝内经》的。要是没治好,就会说你这是命该如此,这是你生活习惯不好,各种忽悠。因此很多时候真不是技术有多高,而是这个方子真的很好用。你说现代有多少人去真正研究过医理的?”

又补充到:“所以技术这东西,没有德的辅助,人的心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德并非是说医德,而是人内心的祥和与淡定从容。你想想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治不好病就算了,一开始有效果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开始发生了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吉凶尚未可知。”

他这是突然就发问到:“你如何看待理论与经验的问题?”

我想了一会说:“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差不外乎吃不死人,治不好病。而用经验最差的结果就不好说了。比如用附子90克,学理论的人,会想附子大热有毒,是不是得配点熟地、麦冬等滋阴或甘草等解毒的药。而用经验的人多数都懒得想了,直接就上了90克附子。你说差异在哪?”

他愣了一会,恍然大悟道:“在辩证,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确实如此,现在我们多数人考虑疾病首先想的是这个病用什么方子治疗比较好,一切围绕以是否合于这个方子为中心。而重诊断的人首先想的是这个病应该去如何认识、如何去分析,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治好它,选哪一种比较好!”

“所以,经验与理论有差异么?”,我反问道。

“没差异,他们属于阴阳关系,应该辩证统一来看,来用。”他答到。

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再回头去看小组的讨论,就发发现,他们五人的回答都是对的,对自身来说,只要把各家学说当做诊断来看就很好理解了。当你把各家学说都当成诊断来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技术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只不过我们多数人在讨论中医的时候,都喜欢当成用药来看。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技术,第一个是如何听?古人讲: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也就是别人说话,你就听着,不管里面的东西好或不好,不要轻易的拒绝或反对,而是学习里面有价值的地方。

比如讨论中医,你一旦拒绝或反对(如你说这是经验不足,你还需要锻炼,你要来点实际的,少吹点牛,你这想法不对,你这方子不好等等),那下次别人就不跟你一起玩了,不会再跟你讨论中医问题了,有啥好事都不会想到你。同理,有些病人就是属于话痨型,这个时候有时间就听他们讲,讲完就觉得这个医生好细心,诊断好详细。如果没时间,也有没时间的处理方法。

第二方面的技术待续!

相关文章

  • 我学中医的经历(五)

    《素书》云: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意思是说:当你的信、义都很足的时候,就能够把所有的矛盾都统一起来,变成一股更加...

  • 我学中医的经历(二)

    《素书》讲: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子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确定了目标,一头专注进去、...

  • 我学中医的经历(一)

    最近有人问我,中医应该怎么学?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越来越不好回答了。因此我将我的学医经历分享出来,作为参考。 我的学...

  • 我学中医的经历(六)

    《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都是人类的聪明才智...

  • 我学中医的经历(十一)

    《西游记》里面讲:要想取得真经,就要经过九九八十难,而对于中医的学习也是如此。 当我把精力用在实习上时,以为凭借自...

  • 我学中医的经历(十二)

    (今日分享的是一种特殊的角度,明天开始就会慢慢聊一些案例了) 一 有次转科,转到了国医堂,也就是跟老一辈的中医坐诊...

  • 我学中医的经历(四)

    《素书》云:德足以怀远。又云:神莫神于至诚。意思是说:当你以至诚之心去学习、去领悟、去思考,且日复一日,自会感应远...

  • 我学中医的经历(三)

    《春秋左传》云: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

  • 我学中医的经历(八)

    一 时间转眼到了大四,一看半年后就要实习了,于是就把重心放到了临床书籍上面。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图书馆的医书,百分之...

  • 我学中医的经历(七)

    一 在学习术数的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不然以我的智商,是很难学会的。因此很多时候人最需要的坚持,并非天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学中医的经历(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oc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