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真实,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社会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迁移就应该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那就必须理解专家结论背后的专家思维过程,而大概念就是专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的外显。
我们看到一个结论,思考发现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在向专家思维靠近,也就是大概念。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核心素养的真实性。
义课标当中也明确指出了要提创设丰富而富有意义的情景,在义课标以前强调的是语文联系生活, 强调语文实践活动。名字再换,但是根本的目标没有改变过。如果说有改变的话,是在以前提法的基础上有所完善:
1.强调了知识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迁移,因此,要构建的体系是“课程——单元——单课”下沉式的通道。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要站在大单元备单课,只站在课程的角度备课。
2.强调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迁移。这就提出了综合性,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某一个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迁移。关于这点基本没有改变。
基于以上三点,如何实现教学?要在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创造更多的联结。

在大概念背景下,更强调的是,网状结构教学。
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是真实性的两大支柱。前一章提到专家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章进行补充:专家思维又涵盖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正是因为专家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他才得出了某一结论,我们所说的大概念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得出结论的过程,及思维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