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最想和谁交朋友?有人问叶嘉莹。
也许你会说是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半生飘零,心系华夏。
一九二四年的六月,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座老四合院里。
此时的中国,风雨飘摇。
少年叶嘉莹叶嘉莹结婚后不久,便随丈夫迁至台湾,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直到一九七四年才得以回国探亲。
她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彼时她的心情,用老杜的话说就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同样的悲苦命运,同样的家国情怀。
后来,她在学生席幕蓉的陪伴下,终于造访了消失在大片玉米田中的叶赫水,那是她梦中最美丽的故乡: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或许你会说是陶渊明。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归国后,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免费教学,并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开展诗词研究。自己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素生活。她却从不为意,专注教学。当有人问起捐赠的事,她说,不喜欢别人来说,因为谁来说,就带着自己的观点,那她就不是她了。
多少年过去了,斐声海内外,学贯中西的叶先生依然圣洁如莲,暗香脉脉,兀自亭亭。
也许你会说是屈原。叶先生姓叶赫那拉,是纳兰性德的后人。高贵华美,持守不屈。掬水月,佩香草,衣袂飘飘而来。对于诗词,对于生活,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忧末悔。他们一定有着相似的灵魂。
叶嘉莹却说,对她影响最深的是李商隐。
叶嘉莹十二三岁时,中国内忧外患,百姓流离失所。她在去学校读书的路上,经常看到冻饿而死的尸体。此时她读到李商隐的诗:“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叶嘉莹感触很深,她在李商隐的诗中,看到苦难的祖国,看到苦海中的天下苍生。以致于后来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叶先生十七岁丧母,五十二岁大女儿女婿车祸遇难。小女儿患乳腺癌。丈夫性情暴戾。她以纤弱的肩膀扛起一家生计。
李商隐同样命运多舛,少年丧父,靠为别人抄书粜米养活家人。她说“我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不幸,均用李商隐的诗一一化解”。
叶嘉莹从小喜爱李商隐的诗,她说李商隐是和杜甫最相似的诗人,心中都有同样的爱国热枕。而叶先生每每遭遇不幸,睡梦中梦到诗句,醒来无法继续时,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接续成篇。
时空交错中,他们一定在某一时刻,曾经携手穿越苦难。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她是李商隐的知己,却超脱了李诗的伤感忧郁,以诗词,以生活,感悟并践行着“弱德”之美。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叶嘉莹婚姻不幸,终生未遇见过爱情,她却在李商隐的诗句中,体味到最美的爱情。
叶嘉莹自己却说,她最希望和辛弃疾交朋友,她说辛弃疾虽然不得意,但这个人很有办法,可以自己娱乐,自己买块地,自己盖个房子,种株梅花,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他这个人生活中很有情趣的。
原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是这么个有趣的人。而九十多岁的叶嘉莹说到这儿,眼神里也是满满的少年感。
他们的相遇,也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吧。
她说,她最想和孔子对话,孔子的语言虽然短,却充满了智慧。我想,叶嘉莹先生便是当代孔子。她这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就是把诗词的美讲给每个人听,给不懂诗的人,开启一扇门,把他们接进来,并终生与诗结缘。
叶嘉莹先生1954年秋,开始在台湾大学讲诗词,这一讲,就是70多年。后来她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学。一九七八年开始利用暑假时间,自费来中国各大学校讲授诗词。
叶嘉莹学贯中西,诗词研究融和中外理论,但她讲课深入浅出,深得学生喜爱。席慕蓉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叶嘉莹开设的诗词讲座是“一场又一场心灵飨宴”。
白昼谈诗夜讲词,众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说,当你走进诗词的世界,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叶嘉莹如是说。
无论是杜甫,屈原,陶渊明,还是李商隐,孔子,以及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词早已经溶入了叶嘉莹的血液。她就是诗词的化身,到这世间,以自身,以生命诠释着诗词中的真善美,去引领,去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
诗,让人心灵不死。
她是穿裙子的士,她是当代最美的先生。
网友评论